3)
關於住市裏還是住郊區的問題,夫妻倆曾經很認真地探討過一回,可惜沒有結果。朱明月除了交通成本的考慮之外,也不認可妻子提出的有關教育方麵的問題,這跟夫妻兩人學生時代的經曆有很大關係。
張小七從小到大都屬於中等生,考試成績一般,比上不足比下有餘,屬於老師不表揚,家長不指望的那種最普通的學生;而朱明月恰恰相反,全班的尖子生,重點培養對象,一直都是老師家長眼中的天之驕子,甚至他這麼多年的自信都來源於學生時代的優異成績。
所以,對於張小七的切膚之痛,朱明月並沒有深刻的體會,對於應試教育的缺點,他也沒有什麼特別感覺,甚至妻子的強烈反應也被他理解為童年時代的心理陰影,並沒放在心上。
常言道,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同理,現代家庭的話語權,已經跟男女性別關係不大,往往經濟起了決定性作用。在這個家,小事通常是張小七說了算,大事仍然是朱明月說了算。因此,這場大討論當中,他們家最終仍然選擇住在市裏60來平又舊又老的小房子裏,而把郊區那套漂亮又寬敞的大房子租給了別人,一個月3500元,而這套房子每月銀行按揭的費用是每月4500元,一來一去,自己還虧了1000元。
張小七每每想到這,心裏就堵得慌,總讓她想起網上留傳的一則笑話:
“有一對夫妻,奮鬥多年,終於用半生的積蓄買了一套海景別墅。為了餘下的按揭和更美好的未來,他們倆仍然沒日沒夜的工作,工作,工作。。隻留下他們的保姆,每日抱著他們的小狗坐在陽台上,看著遠處浩瀚的大海,休閑度日……
4)
張小七一看今天自己提議去郊區住,丈夫就黑著臉不吭聲,知道觸動他的痛處,也不敢再多話,趕緊叫兒子起床。
確實,朱明月心裏堵得慌。
覺沒睡好覺,兒子又哭又鬧,老婆還老提這沒用的話。
隨著朱七七的長大,朱明月也在考慮一個問題,兒子不可能總跟父母睡在一張床上,不僅影響夫妻生活,更影響孩子的成長,他需要獨立的空間。有時候他也想過其他的解決方法,比如把家裏兩套房都賣了,然後添點錢,在市裏再買一套三居室的房。可是一看存款單上的數字,再想想自己的工作,兒子上學的費用,父母將來的醫療費用,就不敢動這心思了。
突然覺得煩躁,朱明月起身下床,孩子也不想哄,穿上衣服準備起床。
“爸爸,我要爸爸賠禮道歉!”兒子朝著他大叫。
朱明月沒理他,從桌子上拿起手機徑直去了洗手間,早晚看微博的時事新聞已逐漸變成了他的一個習慣,電視機越來越如昨日繁花,早已淡出了他的視線…。。
兒子朱七七簡直就是朱明月和張小七的翻版,集合了父母大部分的優秀基因。大眼睛高鼻粱像爸爸、清秀臉龐白皙膚色像媽媽,去哪兒都被人稱為小帥哥,現在附近一家私立幼兒園上大班。小家夥出生在中國的情人節七月初七那天晚上,護士把他抱過去過秤時忍不住樂了,朝著疼得臉色發白的張小七說道:“你兒子太有意思了,跟七結緣啊。七月初七,七斤七兩。我工作這麼多年,頭一回碰到!”
就因為護士一句無心的話,鬧得這個家庭好長一段時間雞犬不寧。
孩子的爺爺奶奶,在農村生活多年,朱家在當地是大姓,祖上也出過一些出名的人物,如果一定要追溯曆史的話,或許跟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都能沾上一點關係。因此兩老口在孫子出生時,特意從老家趕到京城,就是為了取名的事。兒子朱明月的名字就是按族譜取得,屬“明”字輩。在他們眼裏,正是因為這個名字取得好,兒子才能在北京出人頭地,光宗耀祖。兩老口在鄉親父老及親朋好友麵前,也能長足臉麵,備受尊重。
朱明月是個孝子,相比現在很多的啃老一族,他可以算得上好兒子的楷模。
朱明月當年之所以能成為村裏走出來的第一個大學生,是父母改變了他的命運。大學四年的學費,也耗盡了父母一生的心血。這些年他從來不敢忘本,大學一畢業拿到第一份工資,他就全部寄回了家,自己卻躲在宿舍裏啃了一個月的方便麵。工作幾年之後,他把所有積蓄都寄了回去,幫助父母蓋房子,讓他們成為全村第一個住上三層小洋房的家庭。後來定居北京,他又把父母接到了自己身邊,準備讓他們安度晚年,享享兒孫福。可惜事與願違,一則房子太小住不下,二則老人在北京言語不通無法交流,兩老口呆了一段時間之後堅持回去了。雖然老人最終沒能在首都北京定居,但這麼多年做得一樁一件,早已墊定了他成為當地村莊人人稱讚的大孝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