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的幾天,朱明月一直處於糾結和矛盾當中。
到底這筆錢做何選擇?
讀書、買房還是出國?
雖然隻有簡單的六個字,但是這背後的意義重大,三種選擇將代表兒子將來三種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甚至影響他一生的命運。他突然想起了一句名言,“決定我們一生的,不是我們的能力,而是我們的選擇。”想想還是有幾分道理。
為了慎重起見,朱明月找來了一張大白紙,特意讓秘書找來一隻紅筆,把買房,讀書和出國三個項目重重劃在上麵,然後開始逐一分析每個選擇的優劣勢、風險及操作的可能性。
第一個選擇是買房。
這是好朋友施凱推薦的方案,這個選擇的最大目的是先讓自己成為一個成功的爸爸,讓自己的兒子在長大成人之後,擁有一個相對公平競爭的環境和平台。
出發點很好。
寫到劣勢時,朱明月皺了皺眉頭,很明顯,這是三個選擇當中風險最大的一個。
盡管施凱關於階層固化的說法給了他很大的觸動,但對於投資買房的建議他仍持懷疑態度。原因不多,隻有三點,但這三點卻是招招致命。
首先,市場規律告訴自己,這世上沒有永遠隻漲不跌的商品,也沒有永遠的暴利。
商品房,雖然有投資作用,但本質上仍然隻是其中一種商品,有漲就有跌,有賺就有賠。就像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一樣,這是大自然的規律,無人能阻擋。而現在的房價已經漲了幾年,相比自己當年剛買的時候,差不多翻了好幾倍。不可能期盼一件商品會永遠漲下去,這是一種不切實際的行為和想法。
其次,中國的人口現狀及供需關係。
先不說北京房子價格到底值多少,就拿鄰國日本為例。
二戰後三十幾年的時間裏,日本房子大漲特漲,結果在最高峰時,日本東京及周圍三個地區的理論地價超過美國整個國家土地價值,出現過諸如“賣掉日本皇宮可以買下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賣掉東京可以買下整個美國”的說法,結局日本整整失去了十年,經濟倒退十年。
可是,這種現象跟現在的中國有區別嗎?
簡直是驚人的相似,曆史在不斷輪回上演。“賣掉北京,就能買下美國?”,這不就是現在很多人街頭巷尾談論的一個話題。朱明月知道,這並不是一句玩笑話,它就真實的發生在自己身邊。他深刻了解,真正的供需關係根本達不到,大部分都是人為的炒作和操縱。作為小老百姓一枚,在這樣的氣氛中,在全民狂熱與瘋狂的狀態當中,更應該保持自己應有的一份理智。
最後一點,時機的判斷問題。
即使拋開前兩點,僅僅把商品房當成短期的一種理財工具,跟股票一樣玩高拋低買,隨波逐流。但是對於自己來說,看不清楚整個局勢,就如盲人摸象,以偏概全。
房子什麼時候跌?跌多少?從來都沒人說得清楚。
自己什麼時候買進?什麼時候賣出?這種技巧最難,他根本把握不了。
幾年前,香港很多炒房客在房價急速上升的時候大量買入,結果房價崩盤,個個虧得傾家蕩產,甚至破產跳樓。這些都是活生生的例子,前車之鑒。
朱明月寫到這的時候,手已經有點開始發軟,這哪叫富貴險中求,明明是火中取栗,這條路風險不是一般的大,實在不適合自己。急急喝了一口咖啡,定了定神,接著毫不猶豫就在後麵畫了一把大大的叉字,徹底放棄了這種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