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贏在關係圈:人脈決定命脈,關係即為能力(1)(1 / 3)

在現代社會,不論是要生存還是想要成功,都要營造一個合適的人際關係。若缺乏非凡的交際能力,就無法聚集足夠的人脈資源。隻有建立起自己的人際關係網絡,才能擁有一些可以完全信任的人,一些可以委以重任的人,一些為你分擔憂愁的人。這些關係是你一生最寶貴的資源,為你出人頭地、走向事業的頂峰提供源源不斷的助力。

1.人際交往是一個人生存的基礎

在現代社會中,無論是簡單的個人成長還是尋求人生的成功,都與良好的人際關係密不可分。而掌握卓越的人際交往技術,則是邁向成功的開始!

美國成功學大師戴爾·卡耐基,通過長期的研究和對自己經驗的總結,得出結論:“專業知識在一個人成功中的作用隻占15%,而其餘的85%則取決於人際關係。”所以說,無論你從事什麼職業,學會了處理人際關係,你就在成功的道路上走了85%的路程了。也正因為如此,美國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在他事業的鼎盛時期曾經說過:“如果與人交往的能力,就如同糖和咖啡一樣也是可以購買的話,為了得到那種能力,我願意付出更多的酬勞。因為,和世界上其他的東西相比,它所帶來的價值是不可預估的。”很多成功的商界人士都深深意識到了人脈資源對自己事業成功的重要性。曾任美國紐約中央鐵路公司主席的阿爾弗雷德曾經說過:“鐵路的95%是人,5%是鐵。”可見人際交往在通向成功的康莊大道上起著無比神奇的作用。

在這個世界上,誰都不可能僅靠自己的能力獲得成功。一個人能否成功,不在於你知道什麼,也不在於你擅長什麼技術,而在於你能否找到相關的人士來幫助你。一個企業家要取得成功,必須與別人合作,建立一支有效的團隊;一個普通的職員要想在職場中如魚得水,也必須學會如何與同伴一起工作。當今社會中,不會與人交往的人,幾乎寸步難行!

美國前任總統克林頓曾說:“成功的第一要素是懂得如何搞好人際關係。”事實上,不隻是成功,生存亦如此!在美國,曾有人向3500多位雇主做過這樣一個問卷調查:“請查閱貴公司最近解雇的三名員工的資料,然後回答:‘解雇的理由是什麼?’”結果,無論是在什麼地區,無論是什麼行業的雇主,其中約2/3的回答都是:“他們是因為不會與別人相處而被解雇的。”看來,即便不想做一個成就卓越之人,而隻是要保住“飯碗”,人際交往也是一門必修課。

因此,不論你想要生存還是想要成功,都一定要營造一個合適的人際關係,包括家庭關係和工作關係。人是群居動物,人的成功隻能來自於他所處的人群及所在的社會,隻有在這個社會中遊刃有餘,才可為事業的成功開拓寬廣的道路;若缺乏非凡的交際能力,就免不了處處碰壁。

當然,人際交往不僅僅帶給我們各種人生資源,同時也能夠幫助我們成長。在日常生活中,每個人都會有愉快、煩惱、纏綿、相思、感激、關懷、怨恨、嫉妒等“剪不斷,理還亂”的複雜情感,這些情感無一不與人際交往有關。在漫長的人生旅途中,人不能不與他人打交道,人需要和別人建立一定的情感聯係。這種情感聯係可能使你獲得快樂與幸福,也可能使你遭遇煩惱與不幸;可能對一個人的成功與發展猶如雨露陽光,使你茁壯成長,也可能如同雷霆萬鈞,使你經曆坎坷或默默無聞,所以它對一個人的心理發展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前蘇聯《消息報》1981年4月28日發表的《魯濱孫·克魯索的真人是誰》的文章指出,英國作家笛福寫的《魯濱孫漂流記》中的主人公原型,是一個名叫賽爾柯克的海員,他脾氣不好,在一次航海中因為同船長發生爭吵,從此滯留荒島,孤獨地生活了四年。當1712這個漂泊兒回家後,脾氣更怪了,四年孤獨生活使他看到別人時怕得要命,老想方設法去找個辟靜的地方躲起來,結果在九年後死於他自己挖的地洞裏。醫學心理學研究表明,良好的人際關係是人們心理健康的重要標誌之一。

縱觀古今,人類的曆史可以說是一部人際關係史。西方學者中,最早研究人際關係的有柏拉圖和亞裏士多德,而在東方則有著名的思想家孔子,以及其思想的繼承和發揚者孟子,他們都通過對人與人之間關係的研究形成了各自的思想體係。人是社會性動物,其自我意識和各種智能也都是社會性的產物。人隻有置身於社會環境中,通過社會獲得信息才能不斷得以修正和發展。反之,如果剝奪其與人交往的機會,這個人的身心就會受到極大的傷害,甚至成為心理殘疾的人。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以及良好的人際關係是人們生存和發展的必要條件。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人際交往是一個人生存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