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九十二章 論如何用做遊戲的方式搞教育(1 / 3)

用做遊戲的方式去做教育並不是讓學生們去玩遊戲,而是將電子遊戲業內的一些理論與實踐經驗用到教育上來。

首先李昂要做的,是提高學生學士時的正麵反饋,減少負麵反饋。

什麼叫正麵反饋和負麵反饋呢?

所謂正麵反饋,就是一般而言,積極的,正麵的,對你而言有好處的一種反饋,和負麵反饋對立相反。

舉個例子,你在宿舍打遊戲,到了中午肚子餓了,又不想出門,然後你就請求這時候正打算出門吃飯的室友幫你帶份飯回來,倘若他這是欣然答應,過了不到半時,他就把一份熱騰騰的飯給你帶回來了,那就是一種正麵反饋,倘若他推三堵四,找各種借口拒絕了你,讓你不得不自己去食堂吃飯,那便是一種負麵反饋。

這一理論在電子遊戲業也是非常普遍應用的,遊戲策劃平時的很多工作,便是提高玩家在玩遊戲時的正麵反饋,同時減少負麵反饋。

就像玩家打怪,爆了裝備,金錢,材料,獲得了經驗,那就是正麵反饋,遊戲策劃要做的,便是一定程度上讓玩家更加輕鬆的打怪,更加容易的得到戰利品,但又不能減少玩家打怪時獲得樂趣的程度。

而減少負麵反饋,像是玩家不心被怪物打死了,那就要想辦法減少他的損失,比如很多早期的遊戲中,玩家一旦死亡,他身上的東西就會爆光,這無疑是很多玩家無法接受的,所以這些遊戲大多被淘汰了,像是現在,遊戲角色死亡後,基本是沒是損失的,甚至,策劃為了減少玩家從複活的城市返回的時間成本,還貼心的準備了原地複活之類的功能,還有諸如隊友扶起等等……都是為了盡量的減少玩家的負麵反饋,讓他們玩遊戲時盡量的方便,盡量的舒心。

這也是《D·A》為什麼不如《英雄·聯盟》流行的一個原因,因為《D·A》裏麵角色死亡後會掉落身上的金幣這個設定,這對很多玻璃心的玩家而言,是根本無法接受的。

這種理論能不能用到教育上來呢?

當然是可以的!

其實很多遊戲本身也是非常單調枯燥無聊的,比如著名《地下城·勇士》這款遊戲,它裏麵有兩個非常枯燥無聊的玩法,一個叫“搬磚”,一個叫“刷深淵”。

“搬磚”一般是準備一大堆等級算高的角色,給他們一套普普通通的裝備,然後去遊戲裏一張名為“格藍迪磚廠”的地圖,之後反複的刷這張地圖,一個角色的疲勞值刷完了,再換下一個角色,直到所有角色的疲勞值全部刷完。

而“刷深淵”也是一樣,玩家通過深淵票開啟深淵地圖,然後控製角色去刷,一般選擇的地圖都是一樣的,就是一個勁的反複的打怪,疲勞值花光了喝疲勞藥,一沒刷到第二繼續刷。

這種每一長時間刷同一張地圖的行為很明顯是非常單調無聊的,碰到的都是一樣的地圖,一樣的怪物,就是一路殺過去,沒有什麼花哨,單調而機械,根本稱不上從遊戲中獲得快樂。

但是為什麼有這麼多的玩家總是樂此不疲的刷個不停呢?

原因很簡單,因為他們能夠在“刷刷刷”中,讓角色有所獲得!“搬磚”能夠得到金幣,材料,甚至深淵卷,材料和深淵券都是能賣金幣的,而金幣是可以換由華元兌換的點券的,“刷深淵”也是一樣,有時候金光一閃,就是一件遊戲中最高等級的史詩裝備,運氣好的話,還是自己的角色能用的,這樣角色就能變強了,就能得到其他玩家的羨慕了!

正是這一次次即時的正麵反饋,支撐著這些玩家堅持了下來,堅持了這一,每好幾個時的“刷刷刷”,做這些和流水線上工人差不多的工作。

學生們上學時當然也是有正麵反饋和反麵反饋的,比如期末考試進步很大,考了全班前十,父母看到成績單很高興,帶你出去吃肯當勞,比如考得不好,退步很多,好幾門課都沒及格,那就隻能回家吃竹筍炒肉片了。

這些也是正麵和負麵的反饋,隻是大家一般稱它們為獎勵或者懲罰。

這樣的行為有用麼?

有時候有用,有時候也沒用。

比如有一部孩子會因為這些行為,感受到“家庭的愛”,從而繼續進步,或者努力考及格,但是還有一部分孩子則會停滯不前,成績退步,或者依舊不努力,繼續考不及格。

為什麼呢?因為這裏麵的正麵反饋和負麵反饋都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正麵反饋和負麵反饋。

簡單來講,就是它們都不是孩子想要的!

那個考了全班前十的孩子可能並不想去吃肯當勞,她可能想買一條新裙子,或者他羨慕同桌剛買的四驅車玩具,但是,因為她知道家裏經濟困難,裙子太貴,懂事的不提,一頓肯當勞就滿足的,或者他知道父母管的嚴,是不會給他買四驅車這樣玩物喪誌的東西的,所以也將欲望埋藏心底,這些孩子同樣獲得了獎勵,但這獎勵對他們而言並不是正麵反饋。

還有那個考不及格挨打的孩子呢?他們有些可能已經習慣了,從到大,女子單打,男子單打,男女混合雙打都見得多了,早就死豬不怕開水燙,無非一頓打嘛,毛毛雨啦。還有些,則因為挨打的仇恨感,產生了逆反心理,你們打我是吧?那我偏偏就不聽你們的!我就是不好好學習!我就是不考及格!這樣,同樣產生不了負麵反饋的督促效果。

孩子的內心是單純的,也是非常複雜的,由於三觀還未完全定型的緣故,他們有著不同於成人邏輯的另一套思維模式。走進一個孩子的內心,是一項艱苦卓絕的龐大工程。

可以,這個世界上,99%以上的父母都做不到這一點,他們完全進入不了自家孩子的內心,隻能單純的按照自己的思維邏輯去做事,打著一個“這是為你好”的理由,做下一樁樁對孩子而言愚蠢到可笑的決定。

那虛擬現實世界中的教育應該是什麼樣子的呢?

給他們一個精通心理學與教育學,擅長走進孩子內心世界的NP老師,進行一對一教學,給孩子們一場涉及靈魂深處,永遠難以忘懷的深度教育?

當然不是!教育的過程也是孩子們成長的過程,雖然那位NP老師可能很對學生的胃口,兩人相處融洽,學生也感覺很好,但實際上學生的成長是被限製住的,被限製在了這位NP老師規劃的教育框架內的,這樣的限製是很容易抹殺孩子的性,讓他們變成這種無形的心理控製下的傀儡,一個表麵是人,內心是被控製的,如同機器人般的怪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