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儀、薑維遵照諸葛亮的遺囑,秘不發喪,隻將屍骸載在馬車上,慢慢退兵。有人將此事報告司馬懿,司馬懿聽說諸葛亮已死,放膽出來追擊。快趕上蜀兵時,忽然看見蜀兵調頭作戰,並齊聲喊道:“司馬懿別逃!你中計了,快來領死!”司馬懿聽了,騎馬返回,魏兵都丟盔兵棄甲,倉皇逃命,跑了好幾十裏,見後麵沒有什麼動靜,才停住腳步。司馬懿派人打探,才知蜀兵已全部退到斜穀,舉著白旗為諸葛亮發喪。司馬懿又轉身去追,到了赤岸,什麼也沒有,料知蜀兵已經走遠,隻得退回。途中有人唱道:“死諸葛嚇走生仲達。”司馬懿聽了也不惱怒。後來,他巡視蜀兵的營壘,見處處布置巧妙,不禁讚歎道:“孔明真是天下奇才!”隨後又回頭對眾將說:“國家有福,敵國喪失頂梁柱,我們從此可以高枕無憂了。”於是領兵回到長安。
蜀兵退入斜穀以後,全體改穿喪服,將丞相的遺骸妥善棺殮,然後帶著靈柩南回。走了沒多久,遙見前麵火光衝天,喊聲四起,楊儀、薑維不知發生了何事,急忙派人詢問。原來是魏延攔住去路,不放楊長史過去。魏延自恃勇猛,藐視楊儀,隻因楊儀是丞相的長史,才稍稍忍耐。楊儀想令魏延斷後,便讓司馬費禕前去探問魏延的意思。魏延勃然大怒:“丞相逝世,難道就不去攻打敵兵了嗎?楊儀等人是丞相的手下,可以回去辦理喪事,我仍要留在此地討伐敵兵。況且楊儀是什麼人啊,敢命令我斷後?”費禕勸道:“這是丞相的遺命,不應違背。”魏延生氣地說:“丞相如果依從我的計策,早已到達長安。我如今身為前軍征西大將軍,被封為南鄭侯,理應繼任為丞相。楊儀不必借丞相之名,派你來哄騙我,快將兵符交出來。”費禕知道無法說服他,就回去稟報。楊儀與薑維商議,薑維想出一個辦法,從槎山小路進發,日夜兼程,繞到魏延背後。魏延聽說楊儀等人已到南穀,急忙到穀口攻打,並上奏說楊儀造反。楊儀也彈劾魏延叛亂。
兩道奏折先後進了成都。後主剛得知諸葛亮壽終,正在悲痛,忽然又接到魏延、楊儀二人的奏章,心中大驚,急忙召侍中董允、留府長史蔣琬過來商議。董允與蔣琬齊聲說:“我們相信楊儀,不信魏延。”後主說:“丞相剛剛去世,二人便反目成仇,豈不是國家大患?”蔣琬回答說:“丞相並非不知道魏延驕橫,隻因他勇猛過人,所以妥善駕馭。臣料想丞相必將製服他的辦法告訴了楊儀,請陛下不必擔憂。”後主這才稍稍放心,專等魏延、楊儀的消息。
楊儀到南穀後,令王平為先鋒。王平到了穀口,恰與魏延相遇,王平指責魏延:“你為何造反?”魏延也嗬斥王平為叛黨,領兵攻打王平。王平指著魏延的部下說:“丞相對待你們何等仁厚,如今丞相屍骨未寒,你們卻造反,於心何忍?況且你們都是蜀人,不乘機回家團聚,等候賞賜,反而幫助魏延叛亂,自取滅亡,你們想想該不該呢?”話剛說完,魏延的部下齊聲響應,紛紛散去。魏延十分惱怒,拚命作戰。剛打了幾個回合,又有馬岱前來援助王平,魏延雖然勇猛,因部下全部逃散,也不敢戀戰,騎馬返回。馬岱從後麵追趕,王平則去稟報楊儀。楊儀聽說魏延戰敗逃跑,就帶著王平西去。不久,馬岱就將魏延的人頭獻上,楊儀用腳踩著魏延的頭顱說:“看你還敢不敢作惡!”隨後上疏請求誅滅魏延三族。魏延生前曾夢見自己頭上長角,便去詢問善於解夢的趙直,趙直說是吉兆。趙直退出之後,卻對好友說:“角字上麵是刀,下麵是用。頭上用刀,十分危險啊。”其實魏延並非想造反,隻因與楊儀不和,想除掉楊儀,然後自己代替諸葛亮,卻最終落得個身首異處,這也是自作孽不可活。
長史蔣琬為後主分憂,特地出都巡視各營。大約走了幾十裏,接到楊儀的報告,說魏延已經被殺,蔣琬於是退回成都。過了兩天,楊儀等人帶著靈柩回到都門,後主帶領百官親自迎喪。因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年紀幼小,一切喪葬都由蔣琬等人代理。楊儀呈上諸葛亮的遺書,後主打開一看,不禁潸然淚下,隨即傳出旨意,厚葬諸葛亮。楊儀上奏說:“丞相已有遺言,要求把他葬在漢中定軍山。”後主點頭同意,並選擇日期將諸葛亮下葬。
後來,蜀地的百姓追念諸葛亮的恩德,多次請求為他立廟。後主於是下令在淝陽為諸葛亮修築祠堂。諸葛瞻十五歲時,就被封為騎都尉,娶公主為妻。後主遵照諸葛亮的提議,令蔣琬為尚書令,管理國家大事,吳懿為車騎將軍,屯兵漢中。後來聽說吳國屯兵巴丘,約有一萬人,後主十分驚慌,急忙詢問蔣琬。蔣琬一麵請求增添永安的兵馬,以防不測;一麵薦舉中郎將宗預,讓他出使東吳,打探消息。後主一律聽從,立即派宗預東行。宗預到達吳都,孫權責問他在永安增添兵馬有何用意,宗預答道:“江東在巴丘增兵,西蜀在白帝城增兵,無非是被形勢所逼,有什麼可懷疑的呢?”孫權說:“你的才幹的確不亞於鄧芝。我聽說諸葛亮病死,擔心魏人乘蜀國辦喪事時入侵,所以在巴丘增兵。這樣做是為了支援蜀國,並沒有其他意思。”宗預又說:“吳、蜀已經和好很長時間了,當然應該彼此關照。陛下能增兵支援蜀國,難道蜀國就不可以增兵援助吳國嗎?”孫權折服,熱情款待宗預,並讓宗預轉告後主,自己決不負約。宗預回去將此事稟報後主,後主當然歡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