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於自己的心態和能力,而在於你碰到的是什麼人,有沒有人賞識你,提拔你……”其意思是隻要有了可依靠的社會背景和家庭關係,那就能踏上成功創業之路了。沒有“靠山”,自己能有多大本事呢?心態積極能有多大作用呢?這種習以為常的自卑心理本身就揭示了這種人不能自覺地生活,無法走向成功之路的根本原因。這就是說,當一個人否認自己應該為自己的人生動向和生活態度負責的時候,他確實是“命裏注定”地失敗了,但實際上還是心態決定的。
我們不否認人際關係的價值。相反,我們認為人際關係、處世技巧至關重要,從客觀方麵講,人際關係是人生成敗的決定因素。人的發展所能依靠的不就是自身素質和人際關係嗎?所謂“機遇”——這個成功創業的必不可少的因素,也就存在於人際關係之中。正因為如此,成功的心理與交際是緊密相關,聯結在一起的。但是,社會背景和家庭關係是生而有之的偶然因素。如果鼓勵人們都去尋求這種偶然因素,那有可能得到嗎?即使能找到,這種人生哲理豈不是回到腐朽黑暗的封建社會去了嗎?其實,即使在封建社會裏,有些傑出人物的奮鬥和成功也不是依靠什麼特殊背景和家庭關係。至於希望得到位居要職的人的賞識和重視是十分必要的。但“伯樂”的作用仍可包括在良好的人際關係的範圍,而良好的人際關係不是偶然得來的,而是靠自己“努力幹好,讓人知曉”的結果,說到底還是靠心態積極、自信主動。
最為不肯覺醒的人的藉口往往是機遇的問題,也就是運氣如何。我們也相信機遇,但不把運氣視如賭博的輪盤和擲骰子一類的意思,而是把運氣理解為時機——一個自覺地生活的人可以尋找、能夠創造的時機。因為他相信機遇可以發現和創造,所以心態積極的人總是努力學習,辛勤工作,並捧著一顆真誠的心去和人們交往,相互理解和溝通。
有人說成功創業要有實力,不能空想,這話很對。實力是什麼?勤奮加上機遇就是實力。機遇到底在哪兒?它究竟從何而來?實際上,不論是勤奮還是機遇,都是以自信意識為核心的積極心態,成功心理帶來的。
英國大作家、社會活動家蕭伯納說得好:“人們總是把自己的處境歸咎於命運。我不相信命運。出人頭地的人都是主動尋找自己所企求的命運;如果找不到,他們就去創造運氣和機會。”
每一個普通人都具有不斷進取、改變命運的力量,都有求得發展、爭取成功的本領。不幸的是我們當中有許多人缺乏“自知之明”。這裏所說的“人要有自知之明”,是指我們不大知道自己具有巨大的潛能,當然也就不知道怎樣開發自己的能動性和創造力的巨大寶藏。本來,我們對於自己的未來都曾有過美好的憧憬。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和閱曆的複雜,我們又常常用那些傳統的世俗的道理來說服自己安分守己,放棄夢想,並說服自己就這樣也能過得去。在這些說明自己放棄夢想的“道理”中,有一條似乎很有說服力。自己太普通了,太渺小了,這個世界不屬於自己的呀!那麼屬於誰呢?在許多人看來,這個世界屬於名人、強者、富人;屬於有權力、有地位、有背景的人;屬於幸運的人、漂亮的人、特殊的人。對於女人來說,屬於男人;對於中老年人來說,屬於年輕人;對於年輕人來說,屬於有資曆、有經驗的人;對於出身貧寒、上學不多的人來說,屬於出身尊貴、學曆很高的人……總之,這個世界屬於名人和別人,而不屬於自己這樣平凡的人。而我們這些平凡的人還沒有行動起來,心中的希望、原有的夢想便慘遭沉重打擊,默默地消逝了。於是,我們經常感到自卑、渺小、孤單、苦惱,我們隻有低眉順眼,沉默寡言,躲避出頭露麵,暗自唉聲歎氣……難道普通人就沒有出路嗎?就隻能安於現狀嗎?就不能出人頭地嗎?難道這個世界果真屬於那些名人、強者和富人,而不屬於我們普通人嗎?不!事情不是這樣的!你的卑微之感,並非真實自然,而僅僅在於你還沒有覺醒,還缺乏“自知之明”。因為覺醒的內涵,自知的精髓就在於你可以主宰自己的命運,在於發現自己本來是一塊成功料,這個世界本來也屬於你。你隻要抹去身上的灰塵,你的巨大潛能就會像原子反應堆裏的原子那樣充分發揮出來,就一定會有所行為,創造奇跡!我們為什麼要自我貶低、埋沒自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