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提高管理能力和水平。企業管理水平的高低是決定企業成敗的關鍵,因此,有的經濟學家認為,提高管理水平是企業實施購並的主要動力。當購並公司的管理優於目標公司時,實施購並之後就能提高目標公司的效率。有的人還認為,購並公司有多餘的資源和能力投入到對目標公司的管理中。一是購並公司有剩餘管理資源,可以通過購並實現對於剩餘資源的利用;二是目標公司的非效率管理可以通過外部管理的介入而得到改善。
(3)降低交易成本。交易成本理論是在20世紀70年代後期興起的。這種理論不是以傳統的消費者和廠家作為經濟分析的基本單位,而是把交易作為經濟分析的“細胞”,認為市場運行的複雜性往往會使交易付出高昂的成本(包括信息的獲得、談判、簽約、監督等成本)。為了節約這些交易成本,可以采用新的交易形式——企業來代替市場交易。
2.收購兼並是為了適應競爭的需要
購並是企業的一種直接投資行為,如同企業進行的任何經營活動一樣,企業購並的根本動機是要實現資本盈利的最大化。但要實現資本盈利的最大化必然會遇到市場競爭的壓力,而購並又可以提高企業的競爭力。因此,需要從市場競爭的角度來研究企業購並。
從競爭的角度分析企業購並,我們可以發現購並可以實現競爭優勢的雙向選擇:一方麵,購並企業為著競爭的優勢,要選擇目標企業;另一方麵,目標企業為著競爭的優勢,也要選擇購並企業。購並的目的就在於推動和促進兩個企業的優勢互補,包括利用目標企業的潛在優勢或更充分地發揮自身的優勢,即人們通常所說的把別人的優勢“拿過來”或把自身的優勢“送出去”,以達到增強企業的競爭實力,實現資本盈利的最大化。
這種為著適應競爭需要而進行的購並,是相當多的企業行為的內在動機。在中國目前的情況下,有的為了獲取企業的上市公司資格或者在資本市場上有融資能力,就要實行購並;有的為了更好地運用自身的資金優勢更好地運作資本,就要實行購並;有的為了利用目標企業產品的品牌,就要實行購並;有的為了利用目標企業的技術或資金實力,就要實行購並等等。
購並除了可以使兩個企業能夠實現互補的競爭優勢之外,還可以通過聯合的合力,創造出新的更大的競爭優勢,實現“1+1>2”的效果。這種通過購並創造新的更大的競爭優勢的作法,就是美國波音公司與麥道公司合並的動機和效應。這是用購並實現競爭優勢的雙向選擇最優目標。
值得注意的是,1997年7月,多年來位居美國微機五強之一的AST(虹誌)並入了資本190億美元的韓國三星電子,成為其全資獨立附屬公司。AST總裁兼首席執行官STkim談到這次並購時說:“AST將成為三星集團製定開發和生產麵向21世紀的新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與三星半導體、顯示器和其他計算機技術結合在一起,使三星成為一個提供完整解決方案的廠商。
”就是說,像這樣具有長遠目標戰略而進行的強強組合將產生的優勢,是以AST全球著名品牌的效應及其分布全球的生產銷售技術支持網絡來充實三星電子廣闊的產品線,向全球市場提供全係列電腦技術解決方案。反過來,以三星電子為全麵後援,AST在全球著名品牌中的綜合實力也將產生巨大飛躍。AST並入三星電子後,研發能力將如虎添翼,三星電子的資源優勢將以最快、最穩、最廣泛的管理和物流形式體現在AST的運作之中。
三、企業收購兼並的基本含義、類型與特征
企業間的收購與兼並最初是在西方發展並興旺起來的,其具體含義則因各人的表述不同而不同。在中國大陸,其間的差異就更大一些。因此,有必要詳細介紹這兩個詞及一些相關術語的基本概念。
(一)收購兼並的基本含義
1.收購的含義收購在英語中為Acquisition,根據《美國百科全書》(ENCYCLOPEDIAAMERICAN)的解釋,其含義是指:獲得財產的行為,也可指所獲取的財產本身。對於收購(Acquisition)的比較詳盡的解釋主要有以下幾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