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讓節約成為企業的一種精神(1 / 3)

在當今時代,高耗浪費的企業將無法生存。因而,創建發展符合可持續發展經濟要求的節約型企業,是所有企業麵臨的一項十分必要和緊迫的任務。

一個優秀的企業必然會讓節約成為企業的一種精神,一種文化。隻有一手抓增收,一手抓節支的企業,才能在今天生存與發展。隻有培養節約的意識、養成節約習慣的員工,才能與企業一道實現個人的理想與價值。

1.利潤=收入-成本節約,還是浪費,直接關係到企業的興衰成敗。

利潤是什麼?利潤是企業賴以生存的生命線。對於企業來說,每一項舉措都是為了獲得利潤。如果長期不能贏利,那麼最後的結局隻能是企業破產,員工失業,每一家企業都必須盡最大的努力,采取一切措施去創造利潤。

每一位企業經營者、管理者和普通員工都會知道這樣的一個公式:

利潤=收入-成本通過這個公式,我們可以看到,利潤是由收入與支出這兩個要素所決定的。就是這樣一個簡單的公式,裏麵蘊藏著企業生存和財富的秘密。

在會計報表上,利潤可以是負值。但在現實中,如果利潤小於零,那麼就意味著企業經營的失敗。因此,這個公式就是企業的生存公式。所有的企業經營者都知道,一旦越過零利潤這個臨界點,企業的生命就結束了。所有財富大師的財富,也都是從這個公式中衍生出來的,他們日複一日地思考怎樣讓利潤成為正值,也窮盡畢生精力讓利潤不斷增加。

收入和成本是過程,沒有好的過程,就沒有好的結果。要獲得利潤,企業必須抓住兩大關鍵,一是增加收入,二是削減成本。

正因為如此,所以管理學大師彼得·杜拉克指出:企業家就隻要做兩件事,第一是提升銷售,第二是削減成本。其他的什麼都不要做。這裏所說的提升銷售,換句話說,也就是增加收入。

可見,削減成本是企業經營中的極其關鍵的工作。通俗地說,削減成本就是厲行節約。節約,還是浪費,直接關係到企業的興衰和經營的成敗。

古今中外,從小作坊到跨國公司,無一不注重節儉的經營理念。在現實中,企業生存與發展的成功途徑就是:采取最合理的消耗,實現最理想的利潤。這是因為,節約與利潤,從來就是一對孿生姐妹。

在生產性資源日益緊張的今天,企業厲行節約就顯得更加重要。美國戴爾公司的首席執行官凱文·羅林斯稱:在其他公司,如果你發明了一個新產品,你就會被當成英雄。

而在戴爾公司,你要想成為英雄,就得先學會如何為公司省錢。

企業要生存,要發展,就必須厲行節約。可以說,節約是企業獲取利潤的最易行、最可靠的途徑。

每一位成功的企業家都會在經營實踐中深深體會到:節約就是創造價值,節約就是創造利潤。

2.厲行節約:企業生存與發展的法寶開源是增加利潤的途徑,節流是留住利潤的措施。

曆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這是唐代大詩人李商隱在總結唐朝由盛世走向衰敗的曆史教訓時寫下的警世名言。

其實,企業的興衰又何嚐不是這樣?

勤儉節約,是興旺發達之本;鋪張浪費,乃是衰敗滅亡之道。因此,始終堅持節儉辦企業的方針,決不是企業發展的權宜之計,而是增強核心競爭力,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根本要求。

任何一家企業,要想多增加利潤,都需要在開源與節流兩方麵努力。

開源是增加利潤的途徑,節流是留住利潤的措施。也就是說:企業開源與節流,都是為了提高企業的效益。因此,任何企業都必須雙管齊下,在推行開源時注重節流。在開源一定的情況下,每節流一分錢,實際上也就是增加一分錢的利潤。

應當看到,很多優秀的企業都越來越重視節流,都十分注重厲行節約,珍惜每一分自然與社會資源。

如今一些大公司提倡這樣的節約精神:節約每一分錢,每一張紙,每一度電,每一滴水,每一滴油,每一塊煤,每一克料……有的公司規定,一次性紙杯隻能供客人使用。在公司開會時,經常可以看到客人一側是清一色的紙杯,而公司職員這一側則是風格各異的瓷杯或玻璃杯。這是因為這些公司倡導環保節約的理念,即使這樣的小細節,也規定得特別詳細。

無論企業是大還是小,是富還是窮,使用公物都要節省節儉,出差辦事,也絕對不能鋪張浪費,這已成為企業精神的一部分。

美國一家跨國公司在全球共有六七十個子公司,為了控管好每一筆支出,公司創始人詹姆斯讓公司的財務稽核人員審核每一筆特定的費用支出,如果發現不正常狀況,就要求稽核人員馬上多加注意。

詹姆斯最喜歡審核超支的費用,而且是那些金額很小、大家認為不必費心去查的項目,因為隻要審核這些項目,大家就會認為公司既然連這麼小的項目都查了,大額支出就更不用說。

有一次,一個高級主管違反了公司規定,在出差報銷費用時多報了3000多美元,詹姆斯不但懲罰了他,還開會對此事公開批評。

這樣一來,除了讓高級主管感到慚愧,並痛改前非外,還可以使廣大的基層員工更加明確公司的製度,從而約束其遵守相關的規定。

要求公司的高級主管注意節省開支,倡導節儉,並且身先士卒地執行落實,這樣就必然會在員工麵前起到正麵而積極的示範作用。堅持一段時間之後,大家就會養成精打細算的習慣,花公家的錢像花自家的錢一樣節約。

台灣A公司為開拓大陸市場,經常要往來中國大陸,出差是家常便飯,有時候一個星期要飛5個城市。總經理R很節儉,主張用辦小企業的精打細算辦大企業。以出差為例,他通常坐經濟艙;當天能辦結的事都會做到辦完事當天連夜返回,為的是節省住宿費;除非不得已,很少住高級飯店。

總經理都這麼做了,下麵的員工也特別受鼓舞。負責華東和華北地區的副總經理斯先生每次到北京出差,就是到朋友家擠一擠,連住宿費都省下來了。

對於要求員工養成節約的習慣,英國愛普生公司的總裁這樣說:

有時候,節約下來的錢並不很多,但這樣做可以幫助員工樹立樸素求真的觀念與作風,而這一點對於一個大公司來說卻是至關重要的。

事實證明,無論是世界級大富翁,還是著名的大企業,厲行節約都是他們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果不能為企業更好地開源,那麼為企業有效地節流,一樣可以成為企業的英雄。

3.讓節約成為企業的一種文化在一個優秀企業,節約必然成為企業的一種文化。

一個優秀的企業必然要有一種優秀的企業文化,而一種優秀的企業文化才會造就一個成功的企業。開源節流是企業管理中的永恒的主題,也是每位員工都要關注並且努力去實現的目標。因此,厲行節約應該作為企業文化建設的一個至關重要的方麵。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同行業之間競爭到最後關頭,無疑形成了成本的競爭。成本控製的好壞往往決定著企業與競爭對手之間的成敗。因此優秀企業都能認識到:成本控製不是以降低質量為代價,而要在保證質量的基礎上降低成本,惟有在工作流程上創新、在生產工序上創新來控製成本。

因此,許多生產型企業在企業文化建設中,特別重視以成本核算為基礎的企業管理體製的文化導向,從統一員工認識上下功夫,強調成本控製的重要性,激發員工愛企、愛崗的主人翁精神。通過企業文化建設來彌補製度建設中的不足,從要我節約的被動式成本控製管理,轉變為我要節約的主動型全員成本控製管理,從而使企業置身於良性的管理氛圍。

企業文化對於成本控製的影響作用是具有深遠意義的。日本、美國、西歐,特別是日本一些企業在這一點上做得很出色,非常值得中國企業學習與借鑒。

位居世界500強企業之首的沃爾瑪,其成功之道就是把成本控製融入了企業文化。現在全球都在研究沃爾瑪是如何成為世界500強第一位的,其最重要的原因是實行產品銷售的天天低價,正是這一天天低價的銷售策略使沃爾瑪具有了強大的市場競爭力。

那麼,沃爾瑪是如何實現天天低價的呢?究其根本,是由於沃爾瑪擁有強有力的成本控製能力。

為了控製成本,沃爾瑪的節儉似乎都讓人難以置信。

在一條雜亂的狹窄的巷子裏,街口豎著的路牌上寫著洪湖二街,然後一個下坡路,10米左右處並排立著兩個牌子,一個牌子標示著沃爾瑪公司中國總部,另一個上麵寫著停車收費的告示,兩旁是陳舊雜亂的住宅樓。上四樓沃爾瑪前台,右邊的半層是洽談室,外麵是供應商等候區,很多供應商在忙著打電話或者填寫表格。往裏麵去則被分成麵積相等的格子間,這便是沃爾瑪公司的采購經理們接見供應商的地方。走道內堆著供應商帶來的各種商品。格子間的一麵擋板上張貼著沃爾瑪公司的10大原則,以及提醒員工不要收受賄賂的告示。

沃爾瑪有實權的采購經理們全部集中在5樓辦公,6樓則是公司各種運營部門所在地。樓道內、電梯中、員工格子間的外麵擋板上到處張貼著沃爾瑪各種各樣的標語。5層、6層的裝修異常簡單,粗粗細細的管道都露在外麵。

在沃爾瑪,所有員工的辦公桌,都是電腦城裏最常見的那種最廉價的電腦桌,連老板也不例外。有的連桌子邊上包的塑料條都掉了,露出了裏麵劣質的刨花板。

雖然你可能對沃爾瑪的節儉有所耳聞,但是這些景象絕對會超乎你的想像。

已經60多歲的沃爾瑪亞洲區總裁鍾浩威,每次出差隻乘坐經濟艙,並購買打折的機票。他有一個習慣,喜歡在乘機時問鄰座乘客的機票價格,如果發現比他購買的機票便宜,公司的相關人員就肯定會因此受到質詢。

沃爾瑪的買手們和供應商討價還價,他們被認為是最精明、最難纏的一批家夥,但他們出差卻隻能住便宜的招待所。

沃爾瑪的一個經理去美國總部開會,被安排住在一所大學因暑期而空置起來的學生宿舍裏。

沃爾瑪擁有獨特的組織製度和文化,不過這些製度和文化本質上是為控製成本服務的。

沃爾瑪的員工對顧客提倡的是忠於顧客。忠於顧客的內涵就是提供有價值的商品給顧客,忠於顧客的外延就是實行天天低價,為顧客節省每一分錢。

這不僅僅是製度,而是沃爾瑪的企業文化。

節儉從來就不是個大問題,但卻需要大本領才能做得徹底、做得不留遺憾。特別是對於當今的零售行業來說,利潤微薄的同時還要快速擴張,不實行低成本運營就難以生存,可謂成本決定存亡。

讓我們來看一看另一家世界著名的零售企業百安居的節儉文化。

百安居(B&Q),隸屬於世界500強企業之一、擁有30多年曆史的大型國際裝飾建材零售集團--英國翠豐集團,從1999年進人中國內地,至今已開設了23家分店。中國公司2004年的營業額約為32億元人民幣,利潤達7000萬元人民幣,如此財大氣粗的公司卻將節儉發展為一種生存哲學,在日常的運營中闡釋著什麼叫節約為王。

在北京四季青橋百安居一樓賣場,偏僻的西南角擺了張小桌子,來訪者在有些破舊的登記簿上簽字後,通過狹窄的樓道,華北區的百安居總部就借居在此,與明亮寬敞的賣場相比,辦公區顯得有點寒磣。

華北區總經理辦公室照樣簡陋,一張能容6人的會議桌,毫無檔次可言的普通灰白色文件櫃。沒有老板桌,總經理文東坐的椅子(用凳子這個詞也可以)和普通員工一樣,連扶手都沒有,就這幾件物品辦公室裏已很狹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