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著自行車,從500元起家到成為一個影響中外的企業家;從一塊平凡的小紅薯到一個超越平凡的大產業,他將紅薯低廉的身價提高了23倍,帶動當地的薯農富了起來,而自己也擁有了3000多萬元的資產,擁有了一個年產值近億元的企業。這就是出生於四川三台縣的鄒光友。
戲劇性結果,辭官下海賣紅薯
1960年,鄒光友出生於四川三台縣譚家溝,因從小家境貧困頓頓吃紅薯得了胃病,他最大的願望就是長大後一定要跳出譚家溝,再也不吃紅薯。
1982年,從西南農業大學畢業的鄒光友分配到安縣土產果品公司,後又被調到三台縣建設區任科技副區長。到區公所第一天,區長就給他布置一個任務——到甘肅將紅薯高產技術引進回來。最恨紅薯的鄒光友不得不領命而去。取經回來後,鄒光友帶著“新經”走鎮串鄉,指導農民科學種植紅薯,當年建設區的紅薯增收了近兩成。然而,豐收並沒有給老百姓帶來喜悅,因紅薯價格低廉,薯農們很少費心去賣紅薯,大多用來喂豬了。
用心良苦提高的紅薯產量,怎麼會落到喂豬的地步?鄒光友開始調查市場行情。不久,他發現城裏人打火鍋時喜歡吃紅薯做的粉絲。鄒光友心裏一亮,為何不帶領老百姓搞紅薯加工,提高紅薯身價呢?從此,鄒光友開始了他和“紅薯”的不解之緣,運用他所學的食品加工專業,開始搞起紅薯粉絲的研究開發。
一份耕耘,一份收獲。經過幾個月的認真鑽研,他的第一個產品出來了,粉絲下鍋後不斷、澀味變小,比城裏火鍋點賣的還要好。於是他在全區建起了30多個紅薯粉條加工點,還有近50家手工加工作坊。就在鄒光友的開發初有成就時,縣裏準備把他調回縣上任局級幹部。多方權衡之後,鄒光友選擇了自己“鍾愛”的紅薯事業,辭官下海賣紅薯。
500元成就“薯業王國”
1992年,揣著僅有的500元,鄒光友來到綿陽,在一間不到20平方米的小房子裏開始了創業曆程。鄒光友用技術“點薯成金”,走出了一條薯業的產業化之路。10年間,光友薯業已發展成年產值近億元的“薯業王國”。
如此成就並不能讓鄒光有止步,通過技術創新,鄒光友在粉絲行業進行了三次革命,第一次是發明精白紅薯粉絲,解決傳統工藝中的發黑問題;第二次是發明方便紅薯粉絲,提升紅薯產品附加值;第三次首創無明礬粉絲,為光友粉絲進軍國際市場拿到“綠色”通行證。十年來,光友薯業先後獲得42項中國專利,其中發明專利8項。一次次技術創新,一次次提升了紅薯的身價。
不僅如此,在企業運作模式上,光友薯業以帶動薯區農民脫貧致富為宗旨,形成了“農戶—公司—市場”,“科研—培訓—生產”的“雙啞鈴”產業化經營模式,把薯區作為第一生產車間,傳播推廣紅薯高產栽培新技術,培訓精白薯類澱粉加工專利技術並優價提供成套設備,還與加工戶簽訂澱粉回收合同,形成以科技為支撐,以服務和信息為紐帶,以利益均沾,風險共擔的利益機製為杠杆的薯類開發產業鏈。憑借這條紅薯產業鏈,光友薯業已帶動全國60多萬薯區農民脫貧致富。為加速推進薯業產業化進程,以帶動更多的薯區農民脫貧致富,光友薯業大力扶持農戶,加強薯類商品基地建設,在四川綿陽、三台、鹽亭、平武等縣(區)擇優選定基地種植紅薯30多萬畝。在綿陽,就有近千戶紅薯澱粉加工戶與公司簽訂合同,這些農戶平均每年可賺8000元。
走出農村,走向世界
鄒光友不滿足於國內市場,為了把“光友薯業”推向世界,鄒光友還借腦生財,經國家、省、市“引智辦”推薦,2000年光友薯業聘請國際著名管理大師伯內克斯為總經理,開創了民營企業聘請外國專家擔任總經理的先河。伯內克斯說,這個有億萬薯農為原料生產者和十幾億人口為消費對象的企業,很有活力,我來這裏,就是想把世界大公司的經驗傳播到光友,提升光友的整體水平,尤其是關鍵技術和管理方法。伯內克斯為“光友”引來了先進的管理理念,幫助“光友”形成了體係化管理模式和企業文化,使“光友”由一個家族式企業向現代化企業轉型。借外援之力,光友的管理架構不斷完善,光友薯業通過ISO9001國際質量認證,獲得國家進出口企業資格認證,產品已出口到菲律賓、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
不僅出口產品,鄒光友還想把它的紅薯加工方法、加工投資建廠模式和專利技術項目合作推向世界。由中國教育部、中國農業大學承辦的非洲農產品加工培訓班上,鄒光友的“點薯成金術”引起來自10多個國家的政府官員和技術人員的興趣。
致富經
鄒光友在小小的紅薯身上做出了產業化大文章,他的故事啟發我們,看到市場的時候,要果斷地著手,這一動作需要勇氣,更需要前期充分的調研和後續的妥善經營,引進先進的技術設備,創建體係化的管理模式和企業文化,小買賣也能做成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