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男人,他居然想到將自己的企業取名為“蘇阿姨”,這個人就是蘇阿姨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長李小明。
來自姑蘇的古樸食品
李小明認為,給公司起名叫“蘇阿姨”是為了讓人們一看就知道這是來自姑蘇的品牌,來自姑蘇的古樸食品。一切得益於蘇州這個城市,精致精細的特點讓蘇阿姨在上海、南京等地得到大發展。
隨著三全食品2008年2月在深圳交易所上市,蘇阿姨——這個在速凍行業排名在六、七位的地區性品牌,開始謀動引進PE並計劃上市。2008年5月23日,蘇阿姨參加了由本報與蘇州市發改委、蘇州市經貿委、中華創業投資協會以及中國創業資本研究中心聯合舉辦的“21世紀成長企業投融資峰會”,並在會上做了企業推介。
牆內開花牆外香
1990年,李小明在《青年一代》雜誌上看到一個關於國外速凍食品流行的文章,並且預計中國市場隨著大眾收入的提高、城市化的發展,速凍食品會得到很好的發展前景。那時候,李小明還是糧站的員工。
看完這篇文章後,李小明開始留心觀察這個行業,當時蘇州還沒有速凍食品,上海也隻有一家速凍企業。1993年,隨著國家對糧食價格的放開,原先計劃經濟時代的結構被打破,糧站員工麵臨生存抉擇,要麼另謀職業,要麼自己闖一番。
生性好強的李小明立誌要闖出一片天地。1993年5月,帶著4萬元流動資金,在租借的300平米廠房裏,李小明和劉德慶創立了蘇阿姨的前身“好口福速凍”。這一行動正是受了前麵那篇文章的影響。
創業第一步就是對市場做分析。李小明認為,當時市麵上銷售的速凍食品中,最多的是水餃,速凍餛飩還沒有或很少,所以一開始他就將重點放在餛飩上。當時他還隻是個體戶,員工加起來隻有9個人,租的是裏河菜場裏河食品廠的廠房。在最初的創業過程中,蘇阿姨的生存並不容易,1993年的蘇州已經有八九家速凍食品企業,到1996年時達到13家。由於蘇阿姨是“後來者”,市場拓展非常困難,終端都已經被老品牌占領了,公司在銷售渠道上遭遇卡殼。
為了應對發展困境,蘇阿姨隻能進軍周邊市場,包括南京、上海、寧波等地。在開拓上海市場時,李小明承擔了不小的風險。為了驗證蘇阿姨能否被大眾接受,李小明開著銷售貨車,上麵印有大大的“蘇阿姨來哉”廣告語,在經過上海街頭的公交車站時,看到顧客對此的反應都很好奇,李小明心中一陣竊喜。
實際上當時周邊市場並不知道蘇阿姨是一家小企業,還以為是蘇州的一家中外合資企業,進入賣場超市的時候反而更容易,如此蘇阿姨在外地一舉成功,成為典型的“牆內開花牆外香”的企業成長案例。打開外地市場後,蘇阿姨獲得了大發展。1996年,公司搬遷至新的廠房,麵積擴大到3000平米,銷售額也突破5000萬元。然而一年後,廠房又不夠用了。
2003年,公司貸款5000萬在蘇州工業園區建設新廠房,2005年5月正式搬遷。成為“華東地區硬件設施最好的速凍企業。”2007年,蘇阿姨實現銷售收入1億元人民幣。
謀劃蘇式口味
麵對生意紅火的局麵,李小明把公司的業績歸功於蘇州的本土文化。他認為正是由於蘇阿姨品牌具有的獨特地域特性,公司的產品才能在江浙滬占領很大的市場份額。公司名字由“好口福”改為“蘇阿姨”之後,產品開始強調蘇式風味。
在人們的印象中,蘇式的東西講究精細精致,具體到食品方麵,工序怎麼做,肉怎麼選都很有講究。事實上,另外12家蘇州當地的速凍企業由於都沒有本地特色,早已“銷聲匿跡”。
在目前速凍行業的排名中,蘇阿姨排在第六、七名,前麵分別是“三全”、“思念”、“龍鳳”、“灣仔碼頭”以及“笑臉”等。以目前蘇阿姨的實力來看,正處於一個地域品牌向全國性品牌擴張的階段。蘇阿姨產品的銷售重點是華東地區,和其他速凍品牌相比,其銷售並沒有形成全國布局。
蘇阿姨產品進入大賣場、連鎖超市後,成本越來越高,當務之急是開拓新的銷售渠道。李小明和他的助手們又開始了新的探索。除了大賣場和超市之外,目前蘇阿姨的銷售渠道包括企業、廠礦、院校等團購方式,以及一些農貿市場的渠道。
為了讓公司能夠健康持續發展,2007年蘇阿姨在西山建設了自己的農業基地,這樣就保證公司產品原料的正宗,產品的安全、質量和風味。而且有了自己的供應基地,消費者會更加信賴蘇阿姨食品。此外,在下遊的銷售方麵,蘇阿姨也一直在探討開設中式快餐(如大娘水餃),而且有計劃在今年推出自己的銷售終端“蘇阿姨專賣店”,以減少對大賣場的依賴度。
致富經
從產品本身的特色出發去謀求商路,找尋目標消費者。當老品牌占領了一部分市場時,可以選擇避開與老品牌的競爭,拓展周邊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