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中國企業之怪狀(6)(1 / 3)

上了天的能人即使不從雲端裏掉下來,日子也不好過,因為高處不勝寒啊!在地上時吃飯睡覺旁人能理解,到了天上還吃飯睡覺旁人就不能理解,你已是神了啊!如此,那就再回到地上罷!也不行,自古上山容易下山難,一不小心會摔個粉身碎骨。沒奈何,上了天的能人隻有苦著個臉,咬緊牙關撐下去。

企業文化建設近年來是如火如荼,方興未艾,理解的不理解的無不張開熱情的雙臂,綻放著一張張一往情深的笑臉。理解而後倡導自然是可敬可佩,不理解卻也跟著倡導究竟為何?原來企業文化暗合了他們道德高消費的心理,他們在巧借企業文化的時代快車搭售他們道德高消費的陳年老酒。他們精心炮製的企業文化幾乎全是些與提升企業競爭力不著邊際的道德高調。倡導這類貼上企業文化標簽的道德高調,對公有製企業尚情有可原,它至多是一種左傾,因為從理論上講讓員工忠誠奉獻於公有製企業還有著崇高的精神價值。但對於民營企業卻純粹是令人惡心的自私。是農耕社會狹隘忠誠文化的翻版。什麼是民營企業員工的忠誠奉獻和集體主義至上呀?說白了不就是員工多幹活少拿錢,讓老板多獲利。作為員工,不論在什麼性質的企業,愛崗敬業總是天經地義的,但作為企業該給的報酬也不能少,或者起碼不能少了國家法律規定的最低保障。該給員工的不肯給,反這來卻去指責員工斤斤計較,集體主義觀念淡薄,不肯認同企業文化,不願與企業共進退。讓如此醜陋的企業文化見鬼去吧!

民營企業主張道德高消費除出於自私的需要外,還有消除員工因企業內部用人機製、分配機製扭曲失衡而產生的抵觸情緒的企圖。他們的如意算盤是:問題不在於企業的用人機製、分配機製是否公平合理,而在於企業送給員工一個什麼樣的認知標準,如果員工都能認同謙讓、服從、尊師敬長之類的價值理念,那所有的扭曲失衡都是正常的。我不能斷定他們的想法荒誕不經,但至少要有一個前提:即員工的腦筋少根弦,不會睜開眼睛看世界。

講民營企業道德高消費其實是不準確的,因為真正意義上的道德高消費是企業的每個成員都能切實按高道德標準行事。民營企業提倡的道德高標準僅僅是針對員工而言的,老板自己並不打算那樣做,他們實際上奉行的是刻薄、貪婪、自私的道德低標準。(千萬看清楚,我講的是主張道德高消費的民營企業,而不是泛指一切民營企業)依照孔聖人提出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道德教化規律,這類道德高消費企業必然不會收到任何好的結果,他們必然要從一個極端——道德高消費,滑向另一個極端——道德低消費。在毛澤東時代就當廠長的杭州正大青春寶公司董事長馮根生先生有段樸實平常的話,很值得所有主張道德高消費的企業老板記取:“你要員工關心企業,企業就先得關心員工;你要員工做到的,你自己就要先做到;你自己不想做的,你就不要強加於員工。”

孔子有兩個學生,一個叫子貢,一個叫子路。子貢做了好事按魯國法律應該得到官府的賞賜,但他選擇了謙讓;子路做了好事,當事人送給他一頭牛,他老實不客氣地收了下來。孔子知道後表揚了子路,批評了子貢。我第一次聽到這則趣聞時,的確大大地吃了一驚,以我的想象:孔子乃中國五千年文明史上位居第一的道德大家,無疑會薄子路而厚子貢,但事實卻偏偏不然。可見,即使是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闊得可怕,大得嚇人的孔聖人也是反對用悖逆人性的高道德去教化萬民的。

再回到開頭“三個火堆”的故事中來,如果我們進一步把火看作是企業的經營,那麼奉行道德高消費的企業將如同奉行道德低消費的企業一樣,都不能把星星之火變成燎原之勢。唯有奉行道德適度消費的企業才能紅紅火火地永續經營下去。事實也正是如此,與中國企業的道德高消費、物質低消費相反,歐美企業是物質高消費、道德適度消費。他們主張的道德是員工能身體力行的道德,是合於天理人性的道德,說到一定能做到,因而他們的員工是富有激情的員工,他們的企業是充滿生機與活力的企業。

不久前,中央已提出:要樹立可親、可敬、可信、可學的道德楷模。真是太及時、太英明、太好了!但願到最後不隻是一紙紅頭文件而已!

9、戲不足,神來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