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相同條件下,“最先”更有利於達到“最優”。
敏銳地捕捉每一個重要的時間節點,實現有效的凸顯,以便形成優勢的富集效應,這將會是我們這個時代的進取策略。
(第1節)群集現象—世界的非勻質分布
你坐在飛機上往窗外張望,如果是夜晚,情況可能是這樣的:
在大多數時間裏,窗外一片漆黑,後來會看到一些星星點點的燈火,然後燈火越聚越多,逐漸連成一片,最後演變成一個巨大的光島,在廣袤的黑暗中熠熠生輝—我們知道這下方有一座城市,無數的能量在這兒聚集。
就像顯示的那樣,整個世界,光亮和黑暗形成了巨大的反差,體現出的就是各地貧富的差距。這是一種極嚴重的非均衡分布。
這種圖景和我們在天體攝影圖上所觀察到的星雲分布何其相似,所有的能量和物質並不呈現散點勻質分布,而是有節奏地聚集,無數美麗的星球彙聚成星係,更多的星係凝聚成大級別星係群,在凝聚與耗散的角力中,幻化成一幅幅壯美絕倫的宇宙創生圖。
這個世界到底是怎樣安排的?
按照熱力學第二定律,世界是耗散的,那麼耗散到今天,為什麼我們看到的仍然是結構與秩序、生成和積聚,而不是各向同性的勻質分布?
馬鈴薯現象
馬克·布坎南(MarkBuchanan)在《臨界:為什麼世界比我們想象的要簡單》一書中曾經描述過一個現象:
凍馬鈴薯就像岩石一樣—很脆,在突然的外力作用下很容易破碎。把一個凍馬鈴薯朝牆上扔去,它會碎成一堆大小不等的碎塊,有的和高爾夫球一樣大,有的和櫻桃一樣大,還有的像葡萄籽一樣小。哪一種才是標準的大小呢?要找到答案,你需要朝牆上扔大約1000個馬鈴薯,得到一大堆碎塊。之後根據碎塊的大小進行分類,你也許會分出10堆不同的碎塊。
然後你會發現:如葡萄籽一樣小的碎塊的數量相當龐大,隨著體積的增大,碎塊的數量逐漸減小。換句話說,每當碎塊重量減少1/2,其數目就增大6倍。1993年,丹麥南方大學的三位物理學家做了這個實驗,得到的碎塊涵蓋了從100克的一大塊一直到隻有1‰克的微粒。
不管在碎片的數量和質量之間有著怎樣神奇的關聯,下麵這個事實卻是不容置疑的—碎塊的大小總是非勻質的,而且大小與多少總是呈現高倍反比。
其實,這個世界恰恰也呈現出了非均衡的馬鈴薯現象。
讓我們看看馬鈴薯的碎塊在各個領域的表現:
是美國《財富》(FortuneMagazine)2005年對世界500強企業在各國分布的圖解,我們看到的是形象的馬鈴薯分布格局:美國175家,是個大塊馬鈴薯;日本87家,接近美國的一半;法國39家、德國37家、英國36家,接近日本的一半;
馬克·布坎南·臨界:為什麼世界比我們想象的要簡單M·劉揚,等譯·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60·接下來依次減半,最後,全球其餘大多數國家則幾乎空白到忽略不計。
以10億美元為標準,2005年全球一共入選793人,這些富翁的財富總值為2·6萬億美元。
2·6萬億美元是個什麼概念?根據世界銀行2005年對179個國家GDP的統計結果,排名第39~179的141個國家,GDP總和為2·67萬億美元。換句話說,這793名富翁的淨資產已經相當於全球141個國家GDP的總和,馬鈴薯現象達到了驚人的程度。
如果將馬鈴薯現象從經濟領域轉移出來,我們會發現,在決定經濟力量分布的科技與文化發展領域,馬鈴薯現象將更觸目驚心。
從人均諾貝爾獎比較,可以發現更大的洲際不均衡性。至2003年統計,歐美國家總人口數為10·88億,亞洲國家總人口數為38·7億。獲獎情況如所示。
歐美國家:10·88億/539次=2018553,人均約201萬分之一。
亞洲國家:38·7億/45次=86000000,人均約8600萬分之一。
如果將美國與中國單獨比較,獲獎總人數與人口的情況如所示。
美國:2·97億/278人=1068345,人均約107萬分之一。
中國:13億/7人=185714285,人均約18571萬分之一。
美國獲獎人數是中國獲獎人數的39·7倍,人均超出中國173·5倍。
學術—知識群落現象
發展的非均衡性在學術與知識的生產上表現得尤為突出。除了由於分工造成的不均衡性外,我們到處可以觀察到一種非常規的聚集現象。“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好東西總是與好東西在一起,人類的雄心總是與最能實現這種雄心的方式聯係在一起。僅以《自然》(Nature)和《科學》(Science)為例,它們在全世界的科學期刊大家庭中獨享著帝王式的壟斷與榮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