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憤青”字麵結構與“知青”相同,故理解為“憤怒青年”正麵一點可以理解為有血氣的青年。
憤青這個詞,誕生在革命後期,屬於曆史遺留產物。革命中的上山下鄉運動,導致很多知識青年(所謂的知識青年一般都是高中水平)下放到農村體驗生活。到了80年代,這些已經不再“青”的知識青年因為曆史原因,無法返城,其中相當一部分產生了一種“厭世”情緒。就是認為整個社會傷害了自己,或者自己被社會拋棄等等。這就是典型的憤青思想。
直到98年網絡普及年開始,中國的互聯網逐漸和國外進行的相當的接觸。中國網民首次和國外的反華政治團體接觸(這裏麵比較搞笑的是,最開始大家都是在某些網站上認識的,比較著名的就是那個taiwankiss網站,到現在還有政治版,快8年了,一點變化沒有!)。這時候憤青的稱謂便扣在了中國部分網民頭上。因為在這些反華團體看來,凡是為中國進行辯護的都是憤青(這裏麵最先引用此稱呼的是89年跑到國外的那些渣滓),凡是說中國好話的都是憤青。此時憤青的稱呼基本針對的是愛國者。這裏需要重點說明的是,並不像大家想象的那樣反華人士隻把憤青稱呼送給那些偏激、罵人的愛國者。而是無論是誰,人手一個。道理也很簡單,如果你罵一個反華人士,可用的詞很多,什麼漢奸走狗賣國賊,黴運豬玀等等。而那些被罵慣的隻有用“憤青/糞青”來反擊,也算是理盡詞窮的一種正常反應。
到了2002年,隨著中國有錢人的增多和貿易的發展。中國越來越多的充斥著日本的產品。此時中國網民開始有一部分自覺地開始抵製日貨,並在網絡上開展普遍的宣傳。其理由也大多是,中日貿易逆差在逐年擴大,如果在如此發展,我們將沒有外彙去購買國外的產品。
而此時憤青的稱呼不幸就落在了這些反對日貨的人身上。隻要你反對日貨,你就是憤青。不管你的理由是什麼。
現在憤青的含義已經和開始的完全不一樣了。就好像農民被某些自認為清高的人搞成了貶義詞一樣。憤青現在也成為了那些支持日本貨的人手中的武器。誰敢不服,你就是憤青一個。
我們再來說說“憤怒”。一個青年,即使學曆很高,也生活在大都市裏,但他的“憤怒”若僅僅體現在對服務員摔杯子之類層次上,想必也沒資格冒充“憤青”。“憤青”的憤怒對象,通常得與家常世俗生活拉開一段距離,具有超越現實功利的特征,比如為了聲援巴勒斯坦人而上街遊行,為了反對政府濫用權力而與警察展開街頭巷戰,都是當代“憤青”的常規舉動。中國當代“憤青”的行為雖然缺乏此類國際色彩,但由於互聯網的出現,他們也可以方便地把遊行活動拉到網上進行。與國際“憤青”一樣,他們同樣熱衷於針對重大的社會或國際事務宣泄不滿,表達仇恨,呼喚正義。
當然,現在的網絡上也存在著一些戴著“憤青”麵具的、罔顧公義、一味發泄私人不滿欲望或者嫉妒心理的人,在此就不多加評價了。
在這裏來說,“憤青”的憤怒,原本就帶有“義憤”色彩,體現著青年人天賦的正義感。
張愛國正是這麼一個極具正義感的人,至少在座的人都這麼認為。
他生於農村窮苦家庭,早年參加許多戰役,最後榮歸故裏,成為了地方上的一位小父母官,但由於不會巴結逢迎,又被明升暗降地調到市裏的刑偵大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