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領導者的成“佛”之路(1)(1 / 3)

能成佛的領導者

人人皆能成佛

佛說:“眾生皆有佛性。”

佛是覺悟了的眾生,眾生是還沒覺悟的佛。

凡夫之所以叫凡夫,是因為凡夫沒有像釋迦牟尼那樣用般若智慧解脫自己,用無上正覺①參破實相②!

32歲的釋迦牟尼坐在菩提樹下遙望夜空,深遠的天幕上繁星點點。一顆最亮的星星刺破黑幕,劃過蒼穹,像夜明燈一樣閃爍著耀眼的光芒。釋迦牟尼沐浴著如夢的星光,當下開悟,立地成佛。他說出了成佛後的第一句話:“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分別、執著而不能證得。”

釋迦牟尼出家前貴為迦毗羅衛國的王子,名喬達摩·悉達多。他雖降生在皇宮貴胄之門,成長於錦玉溫柔之鄉,享受著榮華富貴之養,但現實生活中永恒存在的生、老、病、死和誰都無法改變、不可逆轉的世間無常,常常讓他感到迷茫。他試圖尋找出一條能永離生死的解脫之道,以達到超越輪回的生命涅槃。

26歲時,悉達多王子在深夜裏悄悄地離開了皇宮。他割斷頭發,先後進入茂密的叢林和蒼莽無人的山澗修行解脫之法。然而,盡管他遍訪仙人、刻苦精進,甚至苦修到每日僅食一麻一麥,但6年過去了,卻仍然一無所成。連他父王派來暗中保護他的五名最為忠誠的侍從都對他失去了信心,離他而去。

一天,受盡磨難的悉達多王子決定不再向身外求法,轉而向內心尋找解脫的法門。他走出叢林,用尼連禪河的河水洗淨身上的汙垢,便來到伽耶山上一棵高大的菩提樹下,接受了一個牧童送給他的草墊,然後端坐在菩提樹下,發下誓言:“如果再不能成佛,誓不離座!”

經過7天7夜的禪思冥想,悉達多王子終於降伏心魔,打開了無上正等正覺的成佛之門,名為釋迦牟尼。曾經對他失望並離他而去的憍陳如等五名侍從,聽說他已成佛,就又重新回到他的身邊,向他懺悔,請求他的原諒。

釋迦牟尼把這五名侍從收為弟子,他們五人從此成了釋迦牟尼最早度化的僧侶,也是佛教史上的第一批僧團。自此,佛教體係中最核心的佛、法、僧“三寶”全部俱足。釋迦牟尼的思想也通過“三寶”廣布天下、傳播四方,成就眾生離苦得樂的無上功德。

佛,意為“覺悟者”,指修成正果的境界。成佛的人,也就意味著永遠超脫了凡夫俗子的六道輪回。

在佛的世界裏,釋迦牟尼為我們描繪了凡夫在生命結束之後可能去往的十個地方,並根據苦和樂的程度,把這些地方分成了十個等級,佛教稱之為“十法界”,如表1-1所示:

表1-1 佛教的“十法界”

“十法界”依照從極惡到極善、從極苦到極樂、從極低層到極高層的遞進次序排列而成。最前麵的六個法界叫做“六凡法界”(凡夫層);從“聲聞法界”到“佛法界”的四個法界,叫做“四聖法界”。

釋迦牟尼告誡眾生:因果循環,六道輪回。人在一生中的所有行為,都將被累積成決定我們死後去往何處的“因”,並直接導致我們去往何處的“果”。

凡夫不知因果,所以永遠會在六道中循環往複。隻有從進入第七位的阿羅漢①(聲聞法界的最高果位)開始,凡夫才會永遠了脫生死,超凡入聖。

在佛教的理論體係裏,愚癡的眾生如果想要完成由凡入聖的全部過程,有時候需要經過千百億那由他②世的劫難。而那些根器③猛利的佛家弟子卻能在刹那之間頓悟成佛。這種差距並不表示眾生生來不平等。恰恰相反,釋迦牟尼告訴我們的卻是“眾生皆佛”,即人人皆有佛性。二者之間之所以會出現如此巨大的差別,秘密就隱藏在我們的心中!

禪宗二祖慧可大師有一次向達摩師祖請教:“我心未寧,乞師與安。”

達摩說:“將心來,與汝安!”

慧可說:“覓心了不可得。”

達摩說:“我與汝安心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