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維的遭遇和事跡經媒體披露後,無人不感到吃驚和動容。因為相比較而言,她不可能擁有優越的物質生活,更不可能在各項條件都頂尖的學校裏讀書,但她又是如何在貧寒、逆境和普通中出類拔萃,並在長島地區參賽人數達到六十一人中,唯一脫穎而出並能進入決賽的呢?
2012年1月17日,長島議員史蒂夫·伊斯雷爾在正式邀請她前往國會參加聽講的消息時說:“加維小小年紀就獲此殊榮,不僅因為她的天賦,更源於她在貧寒逆境中拔尖的精神。”並邀請加維的父母在自己的辦公室裏屆時收看奧巴馬演講的電視直播。
隨後,美國《新聞日報》也發表采訪她的文章,在對她卓越成就給予充分肯定的同時,教育專家也進行了深入解析。雖然她在日常生活中麵臨艱辛,但她超乎常人地具備了掌握知識的渴望和決心,並作為她成長過程中最優先重要的事和奮鬥目標。
專家最後總結,一個人在成長和成功的進程中,要想獲取卓越的最重要因素,並不取決於家境如何優越,也不是就讀的學校高級還是普通,而是她一定具備了較於常人尚未擁有的獨特品質和刻苦精神。因為,她必須以堅韌的耐心、毅力和紀律,不斷克服失敗、挫折和誘惑,跨越所有障礙或者雜念,心無旁騖保持高度專注,集中精力嚴格執行所做的事和要實現的目標。
據說在2008年以前,從曆屆參加此項科研大賽脫穎而出的學生中,已經有六位人士最終成為“諾貝爾獎”
獲得者。薩曼莎·加維的成功秘訣顯然具備了這些特質和優勢,貧寒不是借口,逆境不是絕路,從收容所走出一個科學小奇才,一點兒也不讓人感到奇怪。
山高人為峰,少年壯誌不言愁。不要問怎樣做才能卓越,不要抱怨為什麼沒有成功,激情、刻苦、精通、專注和堅持,這就是她的獨特之處。
或許,獲取卓越的重要因素還有很多很多,而其中成就卓越的最佳配置,“專注”二字無疑就是最重要的首先因素。隻有做事專注的人,才能以飽滿激情竭力投入和堅持,也才能從貧寒逆境中破土而出,無畏刻苦艱辛,目標精練明確,最終成為在知識海洋中抵達彼岸的佼佼者,甚至成為攀緣事業高峰的棟梁之材。
貧寒不是借口,逆境不是絕路,從收容所走出一個科學小奇才,一點兒也不讓人感到奇怪。
每個人都是一座城堡
王國軍
這是一次史無前例的航行,堀江謙一計劃從美國夏威夷州首府檀香山出發,借助波浪的能量橫渡太平洋,最後到達日本德島,整個航程7000公裏。這一年他69歲,在很多人心目中,這本應是一個安享晚年的年紀。
但堀江謙一沒有片刻閑著,他一生都致力於環保事業。早在20年前,他就開展了對環境無汙染的航海活動,但當時他並不知道日後環保會成為一個全球性話題。
堀江謙一駕駛的是一艘9.5米長的波浪動力船,船前端裝有兩隻特殊的“鰭”,每次船隨著波浪上下顛簸時,這兩隻“鰭”能像海豚尾巴一樣擺動。船的兩邊則漆有“地球夥伴”的標語。
堀江謙一出航後,天公並不作美,一連幾夜的暴風雨讓他幾次都差點翻船。更要命的是,帶的幹糧大都被波浪卷走,唯一的一部衛星電話也因浸水而無法使用,惡劣的天氣再加上物資的短缺,將堀江謙一推到了絕境。
堀江謙一清楚地認識到,此時,他已經與外界失去了聯係,唯有自救,才能脫離險境。為了節省食物,他不得不將有限的幹糧定額使用,每天隻定量攝取5000卡路裏的食物,直到渴得受不了,才小心地抿一口水。
每天睡眠不足兩個小時,在孤獨的航行中,他的體重一下子減少了30公斤。
在別人無法理解的旅行中,堀江謙一卻堅持了整整110天,與海嘯爭分奪秒,和凶狠的鯊魚鬥智鬥勇,晚上則和躍空而起的鯉魚交起了朋友。
最後一天航行中,他終於看見了日本德島和歌山之間的紀伊海峽。就在他緩慢靠近時,一條潛伏已久的鱷魚,凶猛地撲過來,生命懸於一發。他立刻拿起一把魚叉,插在了鱷魚的口中。沒有人會想到,在這樣的情況下,他還如此鎮靜。然而堀江謙一做到了,堀江謙一成功地爭取到了時間,得到了大家的援助。
堀江謙一,終於成為全球完成此類航行的第一人。
回到日本後,他受到了不少人的追捧。有記者問及他此行的感受,他隻說了一句話:“危機麵前,無法依靠任何人,隻有你自己的潛能能幫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