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廣而告之的炒作計(4)(1 / 3)

過去人們關注領袖和政治,而現在更關注商業。在全球化的過程中,中國的競爭力不在政治而在企業的創造力和通過企業對於中國社會的重新塑造。當商業的地位被確立之後,寫作商業成了功課,所以,企業出書也是社會價值轉型過程中很自然的事情。

當然,這種現象表現為兩個方麵:一半好,一半不好。好的是把它當成一種經驗來推廣,這是好事情;不好表現為盲目跟風,好多中小企業,一看像海爾這樣的知名企業出書,也就跟著出,但往往不是專家出書,和實際有很大的出入。像這樣的書需要企業高層管理人員和學者一起出,出一本經典的、有價值的書。

詭計分析:

複旦大學教授顧曉鳴則把企業出書分為四類。第一類是由企業請一些普通寫手,按模塊化方式寫作、編輯,完全仰承企業鼻息,通篇皆為歌功頌德。第二類則是諸如《聯想風雲》等書,作者有一定的水準,寫作過程中也查閱了很多資料,內容具有一定的客觀性。現今市場所缺乏的是真正意義上的企業史書,也即第三類。第三類書需要作者具有淵博的管理、經營、政治學識,對企業管理有比較全麵的把握。在寫作過程中,站在客觀的角度,運用科學的調查方法論詳細調查,冷靜分析。第四類書則需在此基礎上更進一步,在紛繁複雜的事件中總結出對行業、乃至對全社會都有意義的典型模式。

上海社科院孫琴安認為,企業出書的實質是種炒作、是種變相廣告。這類書的出現,其實是出版行業市場化進程中的正常產物,對企業、出版社、作者都是件好事。但出版行為應遵循一定的道義準則,這類書中宣揚的諸如“絕對服從”等思想對讀者,尤其對學生群體的影響是否有利值得商榷。同樣作為一種投資,企業是否可以將眼光放得更遠些,不要局限於企業史書,支持一些受市場歡迎的優秀讀物的出版可以為企業營造更好的社會形象。

可以看出,引起非議的並非僅是企業出書本身,而是企業利用其雄厚的資金,在鋪天蓋地的強勢宣傳中有意誤導讀者的行為。隨著新一輪企業出書高潮的到來,關於企業出書的爭論也會持續下

消費指南

企業出書有自己的優勢。首先是資金不愁。與企業的經濟實力相比,圖書出版、宣傳推廣等整個過程的資金是微不足道的;其次是渠道不愁。以企業已有的知名度作為市場鋪墊,以企業自己包銷作為主要發行方式,圖書的銷售至少可以達到穩賺不賠。但企業出書的劣勢也是明顯的,過度誇大的宣傳讓讀者產生本能的排斥,如何把握這個度,值得相關業者深思。

詭計14:著名商標,沒聽過

在一般人眼裏,著名商標肯定是浸淫市場多年而且有自己的足夠的市場份額和影響力的品牌。但是事實並非如此!在很多行業,類似的XX著名商標都可以通過交易(而且一般費用不大)而獲得。當然,對於很多的真正的知名品牌來講,這些工作是不屑於做的,因為他們感覺完全是三腳貓的功夫。

情景再現1:

“有個自稱是中國名牌產品市場保護委員會的組織最近一直向我們推銷‘中國著名品牌’,說隻要我們交上6800元錢就能辦。”近日,本市一家企業的負責人向某報社反映。該社記者今天調查發現,“中國名牌產品市場保護委員會”的身份很神秘。

趙先生是城陽某企業的負責人。這個月,他多次接到一個自稱是“中國名牌產品市場保護委員會”的組織的電話或傳真,對方讓他填寫一份“中國著名品牌”企業的申請表,隻收6800元的宣傳費就可入選。3月31日,正準備給對方彙錢的趙先生無意中發現,在該組織去年評定的2005年度中國著名品牌企業名錄中,前幾天剛被曝光的“鍋王胡師傅”的生產企業———浙江金威實業有限公司也在其中!趙先生打起了退堂鼓。

詭計揭秘1:

“中國名牌產品市場保護委員會”是什麼組織?其認定的“中國著名品牌”有無權威性?記者從市質監局、工商局了解到,兩部門均未聽說過這一組織和這一榮譽,“國家目前評定的隻有中國名牌產品和中國馳名商標!”兩部門的人士均如此表示。記者隨後向國家有關部門求證,也得到了同樣的答複。

市質監局有關部門負責人表示,根據國家相關部門的要求,經過授權的評比目前都是不收取任何費用的,對於收取費用的評比,企業不要盲目去參加。

情景再現2:

在北京一家建材市場,筆者看到板材區幾乎家家的招牌上都印著“中國環境標誌產品認證”的標誌,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十環認證”。當筆者作為消費者詢問其中一家商戶,是不是他銷售的所有產品都通過了中國環境標誌產品認證?該商戶表示,招牌上的標誌,隻是裝飾,但其經銷的某著名品牌的大芯板的確通過了該認證,並向筆者出示了該品牌的檢測報告。

在家具區和地板區,筆者則看到了不少“綠色產品”、“綠色建材產品”、“綠色環保產品”等證書,頒發單位有中國中輕產品質量保障中心、中國建材協會、中國室內裝飾協會等。在廠家的產品介紹上,類似的證書也是層出不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