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當時就蒙了,寧王墓?怎麼和寧王墓扯上關係了?西山緱嶺那的寧王墓?我拿過照片仔細看了下“這確實是寧王墓,是明代朱權的墓,你們問這個幹什麼?難道你們想去盜墓?別想了,裏麵早被搬空了好不好,這樣的明墓就沒幾個裏麵還有東西的,趁早死了這條心吧,在說盜墓是犯法的,比你們搞封建迷信嚴重的多了!”
“恩,和尚,還有什麼,都給小一看看,他這方麵看的很準的。這次我們一定要找到那個東西,這麼多年了,我們老一輩的人都快沒幾個了,在沒線索,我想我也堅持不下去了。”
“唉,別說你了,我也是啊。”和尚邊說邊從那床上找到幾個文件給我,“你看看這幾個是不是寧王朱權的事跡。”
我帶著疑惑低頭看了起來。寧獻王朱權(1378年5月27日—1448年10月12日),字臞仙,號涵虛子、丹丘先生,自號南極遐齡老人、臞仙、大明奇士,原籍濠州鍾離(今安徽鳳陽)。自幼體貌魁偉,聰明好學,人稱"賢王奇士"。朱元璋第十七子,齒序第十六子,卒諡獻,又稱寧獻王。
朱權15歲時,朱元璋為防禦蒙古,封朱權於大寧(今屬內蒙古赤峰市寧城縣),與燕王朱棣等王子節製沿邊兵馬,稱寧王。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死,皇孫朱允炆即位,是為建文帝。次年,即建文元年(1399年)朱棣進軍南京,發動了長達四年的靖難之役。朱棣起兵前,脅迫朱權出兵相助,並許以攻下南京後,與他分天下而治。經過四年戰爭,朱棣打敗建文帝,奪取了政權,即皇帝位,是為明成祖,年號永樂。朱權恃“靖難”之變有功,頗驕恣。朱棣即位後,非但隻字不提分治天下,而且還將朱權從河北徙遷至江西南昌,盡奪其兵權,朱權時年25歲。
朱權是明代著名的道教學者,修養極高,被改封南昌後,深感前途無望,即韜光養晦,托誌衝舉,多與文人學士往來,寄情於戲曲、遊娛、著述、釋道,結交道家第43代天師張宇初友善,拜為師,研習道典,弘揚道教義理。朱權於南昌郊外構築精廬,曾於西山緱嶺(今屬南昌市)創建道觀與陵墓,成祖朱棣賜額“南極長生宮”。所撰道教專著《天皇至道太清玉冊》八卷,成書於正統九年,收入《續道藏》。
“不錯,確實是寧王朱權的事跡,但是這些東西網上一搜索都是,還需要我看?百度一下就是啊,老頭子,你們找這寧王幹什麼啊?”我剛說完就見和尚又指著最後一段話問我“你確定最後一段話也是真的?沒有虛假成分?”我在看了看那文件“不會錯,就是這樣的。”
“哈哈,看樣子我們要找的東西果然在寧王那裏!走,我們馬上出發。”
“等等,你們去哪?寧王墓?我不是說了那地方已經是空的了嗎?還去找什麼?就算有也在國家手裏,你們難道還打算去搶博物館?”我急忙說到。
老頭子從坎肩裏拿出一樣東西,並示意和尚把那卷羊皮紙那過來。老頭子緩緩的打開羊皮紙,並且把從坎肩裏拿出來的東西慢慢覆蓋在羊皮紙上麵,就看到羊皮紙上麵顯示出一座和寧王墓一模一樣的墓穴,但是看起來卻是在地下,我敢保證曆史上絕對沒見過這樣的一座寧王墓,隻見這個墓的墓門後麵比地上那個墓門多了幾樣東西,但是在羊皮紙上卻又看不清楚。老頭子指著那個門對我說:“你在看看,這個墓是不是寧王的墓?”
我拿過來仔細的看了好久,“這個墓確實很像前麵那文件上的寧王墓,但是這個墓的內部的布置卻像是元朝以前的風格,可以這樣說,這個墓就是隻有墓門周圍那一部分是寧王墓,其他的都可以說是元朝中期的墓葬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