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如何辨識人才(1 / 2)

《管理者哲學》一書的作者克勞斯說:“海洋是廣闊的,但並非每個人都能投入它的懷抱……生活是豐富的,但並非每個人都能把握自己的目標。昨天還是獨木橋上的競爭者,今日成了陽光道上的幸運兒。此時此刻,作為管理者的你是否意識到了自己的社會地位與社會責任,是否確定了自己的奮鬥目標?”

管理者須知,無論做什麼工作,都要麵臨對待人才的問題。

管理工作說到底就是做人才的工作。

畫虎畫皮難畫骨,知人知麵難知心。自古以來,人們就感歎識人之難。今天,盡管神秘的X射線已能透過人的心肺,號稱“死光”的激光已能洞穿人的大腦,但對於人的心靈世界,人們仍然感到無能為力。

世間一切事物中,人是最寶貴的。社會一切活動中,人是決定的因素。說到人,你也許會說,太簡單了,連三歲的孩子都知道,人有眼睛、鼻子、嘴巴、手腳,立著走路,躺著睡覺……然而,這種認識太浮淺了。

茫茫人海,芸芸眾生,人才各不相同,每個人才都是完整的世界,在現今生活中,要和每個具體的人才接觸,必須學會認識、識別每一個實實在在的人才:

(1)要客觀地看人才

識才最忌主觀成見,戴“有色眼鏡”。“疑人偷斧”使無辜者遭嫌,而“情人眼裏”的“西施”並非肯定是絕代佳人。濃厚的主觀色彩,往往造成情感上的誤差,遮掩或扭曲人才的真實形象。

(2)要全麵地看人才

“盲人摸象”,把局部當成了整體,犯了片麵性的錯誤。識別人才切不可像“盲人”一樣,以偏概全。看才識才要顧及德、才、學、識各個方麵,而各個方麵都要堅持一分為二。

(3)要曆史地看人才

世上沒有常勝將軍,智者千慮,必有一失。不能憑一時一事定終身。現在犯了錯誤,要看過去的一貫表現,過去犯過錯誤,更要重在現實表現。

(4)要發展地看人才

“真理是時間的女兒”。人才總是在變化,特別是正在成長發育的青年人才,可塑性強,變化潛能大,更不能一看到底。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大詩人白居易將其概括為:“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需待七年期”,體會更深。

(5)要從大節上看人才

孔子主張:“赦小過,舉賢才”,就是說要從大的方麵識才,這很有道理。人才的優劣,要看大德,看在大是大非麵前的態度,要堅持以德帥才。

(6)要從本質上看人才

識別人才不僅要用眼和耳,重要的是要用腦,透過表麵現象,認真分析,去偽存真,才能識別“廬山真麵目”,對“疑似之跡,不可不察”。

(7)要從長處上看人才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每個人才都有優點和缺點,而優點和缺點又具有“共向性”,二者往往相伴而行,峰高穀深,峰穀並存,如勇於開創往往“自尊自負”,好學深思往往“孤僻離群。”

識才要從兩方麵看,特別要抓住人的長處,才會準確無誤。之後,努力方向應該是安排適合他們特點的工作,以發揮他們的專長。

什麼樣的人才才是人才?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這是宋代文學家蘇軾描寫廬山西林壁的千古絕唱,由於各人的觀察角度和立足點不同,西林壁映入眼簾的形象也千姿百態。觀山如此,看人也如此。

何謂人才?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有人認為大學畢業生或者教授、工程師是人才;有人認為遠近聞名的人是人才;有人認為身處官職的是人才;還有人認為有一技之長或者發明創造者是人才,等等。這些不同理解,說明人們對於人才的內涵和外延的認識是不盡一致的。《現代漢語詞典》中對“人才”的解釋為:德才兼備的人;有某種特長的人。凡是有某種特長或者具有一定的專業知識,在實際工作中有一定的創造能力,做出較大成績者都是人才。人才一般具有以下主要特點:(1)特長性。大凡人才,都有一定特長。他們最希望發揮自己的特長。

(2)進取性。人才都有強烈的建功立業意識,總想施展自己的抱負才能,幹一番事業。

(3)開拓性。人才大多思想活躍,對事物的認識有獨到之處,不因循守舊,沒有保守思想。

(4)獨立性。他們喜歡獨立思考問題,對上不願惟命是從,對別人不隨聲附和,人雲亦雲,注重事實,追求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