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佛教在漢朝之前就已經傳入了中國,但是這些說法多屬於傳說,並沒有實際的證據。
在秦始皇四年,沙門和尚釋利防等十八賢者攜帶著佛經來感化秦始皇,但是因為秦始皇不信佛教,把他們關進牢裏。到了半夜裏,有位金剛尊者打破了牢獄將釋利防等人救走。
佛教相傳是在漢明帝時傳入,迦葉摩騰與竺法蘭以白馬背馱著佛經與佛像來到了中國,是為佛教傳入中國的始端。
傳說漢明帝在夢中夢見了一位全身是金色的人,那金人身材,光明的亮光,夢醒之後,於是漢明帝就問群臣那究竟是什麼東西?有臣子回答:“那是西方的神,天竺人稱他為佛,他的身長有丈六尺而且全身是金色。”
於是漢明帝派遣使者去天竺求求問佛教的道法,也在中國圖畫中畫出佛教的形像。楚王劉英開始奉信佛教,中國因此有了佛教的流傳。之後漢桓帝因為迷信鬼神,經常祭祀佛教浮圖與道教老子,百姓們信奉者是越來越多,佛教因此而漸漸轉盛。
另外有一說張騫在西域時即聽說有佛教,他從大夏國歸還後,張騫的身旁有一名來自天竺的身毒,從此漢人才聽聞有佛教的存在。天竺的那一名身毒,是來自月氏國的東南數千裏,他們國家的習俗與月氏國相同,氣候潮濕而且炎熱,那個國家是以騎乘大象作戰,該國的國力比月氏國弱,人民修煉浮圖佛教,因而不殺伐,漸漸成為了習俗。
東漢桓帝時安息太子安世高東來到了洛陽,致力於佛經翻譯了二十多年,譯有《安般守意經》、《陰持入經》、《四諦經》、《八正道經》、《切流攝守因經》、《本相猗致經》等三十餘部佛經,是中國早期傳譯小乘佛教的第一人。
漢桓帝末年支婁迦讖來到了洛陽,譯有佛教經典十四部,皆為大乘佛學,以《道行般若經》、《首楞嚴三昧經》和《般舟三昧經》最為有名。
東晉時王度向石虎呈奏說道:“佛來自於西域,是外國人的神,他的功德無法施展於中國的平民,並非是天子或我們中國人所應該祠奉的。以往,因為漢明帝在夢中的感應,而將佛教開始傳入中國,唯有西域人能建立佛教的寺廟,將佛祀奉為神,而我們漢人,卻無法出家當和尚。”
“魏朝繼承了漢朝的製度,亦遵循前朝的規矩。今趙國歸降,趙王仍然率領著該國舊部,但是華人與戎人的製度不同,人與神的信仰有流別之分,他們的習俗不同於我國,祭祀的禮儀皆有差異,實在是不宜交雜相錯混合在一起。”
“我們可以斷決趙國人的習俗,禁止他們到寺廟裏燒香拜拜,讓他們遵守我國的典禮。使趙國上至士卿下至平民奴隸,皆禁止繼續再信仰佛教,如有違抗命令犯罪之人,應與寺廟祭祀的僧侶同罪。凡趙國人有出家當沙門和尚的人,應命令他還俗,穿回平民百姓的衣服。”
石虎駁斥王度說道:“朕生於邊疆區域,今有何等的幸運,才能君臨天下。關於各種宗教祭祀的方麵,應該遵從各宗教的習俗。佛雖然是戎人的神,但應該尊敬戎人的信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