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關注(2 / 3)

蔡慧雅一聽,就說:“老公我也要你幫我開發大腦。”

方燕就取笑說:“雅姐,你這麼聰明還要老公幫你開發大腦,那我們幾個可不是一輩子也趕不上你了。”

就說笑了一陣,後來蕭浪還是答應了了事。

最後,蕭浪就說:“既然這樣,我們幹脆自己辦個學校,從幼兒園一直到大學,按照西方那種教學模式加上我們自己的想法開辦。對於國家的批文麼,能辦理的就辦理,不能辦理的就算了,不過法律上我們要站穩腳跟,不能讓別人抓住把柄。教材我看自己編一部分,國家的選用一部分,主要是教學模式的問題,要讓學生們有興趣學習,並且真正獲得知識。這件事幹脆你們五個人去辦理得了,包括再次購買土地,進行建設,以及招聘老師等等,幹脆規模搞大點,李樂和我就不操心這個了。對了,咱們集團現在這麼多建設項目,建築公司忙得過來嗎?”

蔡慧雅就說:“咱們前些日子收購的那十五家企業富餘的員工,我除了一部分實在沒有能力的安排作了保潔工外,其餘的隻有體力沒有技術的人員全被我安排進建築公司了。另外,建築公司也招聘了一些人,現在的建築公司已經有近一萬人了,抽一些人手建設學校還是可以辦到的。不過現在有個很大的問題,那就是原來執行的集團員工由集團免費提供住宅的內部政策不好執行了,方燕和我說了好幾次,財務部的高明和錢素素已經給她提了好幾次了,這個政策不符合現代企業管理的模式的。”

李樂也說:“我們都知道你的理想,也都讚同。不過這個政策我考慮了很久,也覺得不合時宜啊,如果繼續這樣,我們和國家沒有改革開放之前的那些國有企業沒有什麼區別了,也會企業辦社會啊。最後搞不好會拖我們資金的後腿。應該改變幫助員工的方式了。”

方燕說:“我覺得這樣辦你們看可以不:現在員工的住宅由員工出錢購買,等他們在集團工作滿十年後,集團退回他們當初購房的款項,這樣可以分批地解決,在資金上造成的壓力也小一點。或者參照國家公務員的房改辦法,實行住房公積金製度,員工自身籌集一部分,集團出資一部分,到十年後就用這份住房公積金來購買房屋,這樣也是個不錯的辦法。而對於以前獲得免費住房的員工,如果采取第一個辦法有些不好處理,采用第二個方法則比較好處理,也顯得公平一些。”

韻詩就說:“那以前那些老員工會不會有意見,然後出問題啊?”

賈嵐就說:“有什麼意見?現在京城甚至於全國,那家企業有我們集團的員工待遇好、薪資高?如果在這個問題上有意見出問題的話,他們也不需要再在我們集團呆下去了。我看方燕說的那個住房公積金的辦法好,員工自己出一部分,集團出一部分,對集團和員工獨有好處。而且這件事情在法律上我們也完全站的住腳。”

最後,就決定了,學校要建立,至於收費,由於不是要靠學校賺錢,大家一致認為在維持學校正常運轉的情況下收學雜費,絕對金額不能超過每學期、每學生一百元的標準。當然,教材費按照標價照實收取,這個不含在學雜費內。住房製度也要改革,實行住房公積金製度,具體由蔡慧雅、賈嵐帶領法律部和人力資源部一起執行,夏荷分管的秘書部也要製作各種宣傳資料和各種法律文書向員工們發放。

隨後,李樂就說:“研發院機械設備研發部的首席科學家馬一濤今早找我說,他們現在研究開發的動力設備和聚合能源電池需要一些特殊礦產品,讓我想辦法。我查了一下資料,包括鋼鐵公司也需要一些其他礦產品,而這些礦產品產地以大西北和西南居多。我看是不是專門促成立一家礦業公司,先收購一些地方中小型礦場以應急,然後自己探尋開發大型礦場?”

蕭浪就說:“你是執行副總裁兼總經理,這是你的事情,我可不管。”

李樂就說蕭浪剝削他,給了蕭浪一個BS的衛生球大白眼。眾人就大笑。最後還是決定按照李樂的意見成立礦業公司,收購一切能用的到的中小礦場。

方燕就說資金的問題要蕭浪解決,蕭浪就說不是搞了近一萬個億美金回來了嗎?這麼快就用完了?方燕說哪用得了這麼多,她這叫未雨綢繆,再說,金融投資公司也需要大筆資金備用。蕭浪就說那就把那剩餘的近三萬億資金搞回來。方燕就說還是以集團的名義在瑞士銀行開個戶頭為好,資金要分散在各大銀行才好。蕭浪就說她是管家婆,一切由她做主。

看看到了午飯時間,蕭浪就說都到員工食堂用餐,李樂又作怪道:“BS你,這麼有錢了就不會請我們去吃點好的。”五位老婆也撒嬌要出去吃好的。

沒法子,小浪隻好答應晚餐請客,這才一群人笑笑鬧鬧地去員工食堂用了餐。

吃了午飯,李樂讓研發院的人詳細整理了一份需要的礦產品產地以及品質等資料,安排他的秘書李溶溶預訂了第二天到烏魯木齊的飛機票。第二天,李樂帶著李溶溶以及研發院和法律部一幹人員直飛烏魯木齊,進行收購礦場的計劃。蕭浪坐鎮集團大樓,韻詩等五女也開始有關學校事宜的行動。

到了十二月,王徹的全國營銷網絡已經建好,營銷部下麵的物流配送中心也已經建好。蕭韻機械設備製造公司機械設備廠生產的高精度全數控機床也就正式上市開賣了。而且,國內的專利批文已經拿到手了。至於西方幾個大國和俄羅斯,還在審議評估階段。

沒過幾天,先後有國內國外兩批人找上了蕭韻集團。國內的是國家安全局和國防科工委以及國家商業部的聯合小組,主要是來評估這種高精度全數控機床的銷售對於國家安全的影響的。在蕭韻集團沒有生產出這種機床前,在他們申請國家專利的時候,已經引起了這些部門的注意,尤其是軍方的注意。其實,在蕭韻集團的機床生產出來以前,國內根本沒有這種大型高精度全數控機床的設計和生產能力。國內僅有的幾台,也是通過特別渠道從對國家持特別友好態度的外國弄回來的。因為在這個世界上,在1995年以前有個“巴統協議”,之後的“瓦森納協議”,西方所有國家不允許向我們的國家出售這種可用於加工高精尖武器係統的機床,而俄羅斯,雖然有同類設備,可是由於它在蘇聯解體後經濟困難,寧可賣高新技術武器給中國也不願意賣這種機床給中國,原因很簡單,有了這種機床,可以自己生產武器,隻要有技術,而中國人對於技術的模仿和研發能力在全世界都是有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