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2章 火起宮垣(1 / 2)

公元一四零二年六月初二,燕軍向金陵四麵城門發動了最後攻擊。

燕軍很快就會如潮水般湧入皇城和宮城,建文帝朱允炆的帝王生涯很快會終結,他是一個寬厚仁慈的皇帝,但是朱元璋留給他的並不是治世,而是一個殘局,寬厚仁慈可以得到民心,卻無法征服天下,明朝江山初定,需要一個鐵腕的統治者扭轉乾坤。

朱允炆的寬厚仁慈終究敵不過朱棣的霸氣。

長達三年的“靖難之役”即將以燕王朱棣的全麵勝利告終。

燕王帶著我進入皇宮的時候,宮中多處殿閣都燃燒著大火,奉先殿在一片熊熊火光中坍塌,衝天的火光映紅了半邊天空,如同晚霞熏染出的一般,瑰麗壯美。數以千計身著戰甲的燕軍士兵手持劍器兵刃,在皇宮中四處尋找,火光中隱約聽見數名女子的尖叫和哭喊聲。

丘福前來奏報道:“王爺,宮人都說,親眼看見皇上點火燒了奉先殿,,屬下在宮門處搜查之時,發現了兩名可疑的男童,或許是民間的小孩走迷了路誤闖進來……”他揮揮手道:“帶上來!”

一名侍衛牽著兩個不到三歲的小男孩走過來,他們穿著布衣,小臉和小手卻是白白嫩嫩的,正是馬皇後所生的小皇子朱文奎和朱文圭,兩個小孩都懵懂無知,不停哭泣。

燕王打量了他們一眼,神色深沉得如同秋日的碧潭,說道:“擅闖皇宮本是死罪。”

他明明猜到了這兩個孩子的真實身份,卻要將錯就錯斬草除根,我心中發涼,惟恐他狠心下毒手,對他說道:“當初他本來可以對我們下手的,但是他可沒有這麼做!‘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你放過他們吧!”

燕王的臉立刻籠罩在一片寒霧中,他的視線轉移到我的腰際,點頭道:“他保住了我最珍貴的東西,我會永遠感激他這一念之仁。”

他轉身對身旁丘福說道:“送他們出宮,交給良民撫養。告誡宮人各安其位,不用四散逃命。本王為誅滅奸臣、拯救皇上而來,決不會傷害他們,軍中若有燒殺搶掠驚動父皇故居、欺壓良善弱小者,立斬無赦!”

丘福應道:“屬下領命!”

我腹中未出世的孩子救了朱允炆兩個兒子的性命,如果朱允炆是個狠心的皇帝,當時一定要逼迫我墮胎,今天燕王就不會給他的兒子這一線生機。

丘福眼看著沐浴在大火中的奉先殿,麵帶猶疑道:“屬下營中有數名死士,可披防火戰甲進殿搜尋,以防其中有出宮秘道,請王爺示下!”

燕王淡然道:“還問什麼?封鎖宮中所有出路,四門城門戒嚴,繼續尋找該找的人。”

他要找的其實不是人,而是朱允炆的屍身,那樣他就可以對外人宣告,建文帝自焚而死。在群臣麵前裝作痛哭傷心,在眾臣的擁戴下“不得不”登上皇帝寶座,順理成章繼承皇位。

既能得到天下,又可以為“謀逆”洗脫罪名,這無疑是他的理想中最完美的一種方案。即使奉先殿中有秘道,朱允炆躲藏在秘道中,並沒有自焚而死,隻要丘福的死士進入奉先殿,在沒有任何人知道的情況下,他們完全可以將朱允炆殺掉,製造一個自焚的假象。

朱允炆的生死是一個千古懸案,野史傳說朱元璋在奉先殿內挖掘了一條長長的通往城外報恩寺的密道,還給他留下了一口大木箱,裏麵是一套僧人常用的袈裟、木魚、缽盂等,他從密道逃逸,出家為僧,四海漂泊。

野史畢竟是野史,並不一定是真相,但是,無論如何,我都不能看著朱允炆被燕王殺掉。

天氣炎熱幹燥,氧氣迅速消耗,天空似乎有一張無邊無際的密網將我罩住,我深吸了一口氣,他見我不停深呼吸,匆匆抱起我道:“這裏不宜久留,我本不該帶你來。”

我對他說:“皇上點火燒了奉先殿,皇後、貴妃、太子,他們不是已經死在裏麵了嗎?為什麼還要搜?”

丘福聽見他說“不必搜奉先殿了,先滅火”時,萬分驚訝地瞪大了眼睛。

火勢巨大,幾座毗鄰的宮殿都在迅猛燃燒,那些宮殿樓閣都係上等黃楊木製成,外塗的朱漆是絕好的助燃劑。明代沒有訓練有素的消防官兵,也沒有消防器材,用水和沙石,這場火至少要到明天才滅得掉,等到大火撲滅,即使朱允炆確實在密道中,也早就逃離了金陵。

建文帝的生死,將成為永遠的秘密。

這個千古謎案,隻能留給我未來的那些前輩導師們去考證探究。

一路上我覺得昏昏沉沉,他並沒有和我多說話,輕柔環抱著我,到了燕軍駐紮的龍潭,江岸邊旌旗招展,燕軍一派歡呼雀躍之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