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道衍篇(一)緣起(1 / 2)

1.緣起

姚天僖生於蘇州,其家世代行醫,祖父、父親都是鄉間郎中。姚天僖出生時,家道已經中落,生活雖然清苦,但祖輩事佛積善,很受鄉裏敬重。

姚天僖從小受到較好的家庭教育,初步學習了一些儒家經典。但姚天僖讀書,與許多人大不相同:他既不想應試做官,也不想像前輩們那樣行醫生為生,而是一心想成就一番驚天動地的大事業。

14歲時,姚天僖開始把自己的主要精力和興趣轉向佛學;17歲時,他在杭州的妙智庵出家為僧,法名道衍,又以“逃虛子”自稱,當時人稱他為道衍和尚。

道衍居於吳地,位列“北郭十友”之一,與北郭社的成員常有同遊、酬唱之樂。他與社中靈魂人物高啟最相投契,贈答尤多。

這日高啟突然滿臉喜色的找上門來,說大家難得有機會全聚在一起,叫他換一身幹淨的衣衫。

卻原來是張適辭了水部郎中,要歸隱山林了。道衍心說高啟這廝為人孤高耿介,思想以儒家為本,兼受釋、道影響。他厭倦朝政,不羨功名利祿,怪不得張適辭了官他這麼高興。

道衍突覺心下有些蒼涼,他懷才不遇,這些人卻釋然離去……

待兩人趕到樂圃林館,眾人已然到齊了,張適直笑道衍像個要出閣的大家閨秀,還得耽擱時間描眉畫鳳。

道衍一邊致歉一邊自嘲道:“罪過罪過,老衲生得不夠俊美,如若再不在衣衫上做做文章,怕是要被你們幾個將風頭都搶了去。”

倪瓚聞言立刻嗤笑出聲:“你個毛頭小子牙還沒長齊呢,如何自稱‘老衲’,不過是個道行尚淺的小僧罷了!”

“老衲雖在人世十又八載,心中卻是已然度過了萬代春秋,故如此自稱。”道衍說罷老神在在的微眯了眼、咧了咧嘴,眾人立刻大笑起來。

眾人提議同詠《題張山人適樂圃林館十首》,於是道衍寫下了這樣的詩句:

去官歸故裏,僑隱倚高林。

花月尊前友,鬆風席上琴。

*

道衍皈依佛門後,以四海為家,他曾拜元末著名道士席應真為師,學習《易經》、方術,尤其對排兵布陣、用兵伐謀感興趣;他向遇庵大師學習內外典籍之學,對佛、儒二家進行對比研究,由此而開始反感儒術,並開始遊走與各地的名寺。

這一天,道衍正和好友在河南嵩山少林寺談經論道,恰巧碰到了當時最有名望的相麵大師袁珙。

袁珙一看到道衍,就大為驚訝:“現在天下已經太平了,怎麼還會有相貌如此奇異的僧人?你看這一雙三角眼詭異非凡,麵似一隻生病的老虎,骨子裏卻透出一股殺氣,這肯定是一位精於權謀的高人,將來一定能建立千秋偉業。”

道衍聽後,不但不生氣,反而一陣竊喜。他連忙拉住袁珙的手,並引為至交。

*

這年道衍二十有一,因著要拜訪名寺的高僧南海而起了個大早,不想寺門未開,台階之下還跪了一個妙齡女子。

如今還未過五更天,地上滿是白霜,那女子口中不住的嗬出霧氣,卻是一臉堅毅。

道衍本著出家人慈悲為懷的初衷,將自己的外衫脫了下來,想讓女子墊在膝蓋底下,不想這女子卻搖著頭拒絕了。道衍無奈將外衫披在了女子的身上,此刻才看清她後腦烏發上的點點寒霜,卻原來,這女子竟是在這裏跪了一夜了。

道衍此刻隻覺心中憤懣,心說這得道的高僧也不過如此,有什麼問題就大家坐下來解決,他們竟如此狠心,任由這女子在寺門口長跪不起。

道衍站在女子的身側,望著她愈見蒼白的臉色竟是有些揪心,他一直等到寺門打開,急忙進得寺內找高僧求解。

南海聽了道衍的質疑之後,輕笑著搖了搖頭道:“你有所不知,難為那孩子的不是本寺,而是本寺中的一個剛剛剃度不久的弟子周慶年,那孩子是周慶年的女兒周夢遙。周慶年在她十歲的時候帶她到街上玩,因著看到路邊精美的玉墜而停下了腳步,他想著買給愛妻當禮物,於是撒開了女兒的手,那孩子就被人販賣到了很遠的地方,她長大之後竟是憑著兒時的記憶找到了家鄉。她娘因著丟失愛女,一直怨恨他爹,竟是在女兒失蹤之後,再沒跟他爹說過一句話,直到病死。周夢遙幾經周折找到自己的家的時候,她娘剛剛離世,周慶年眼見愛女歸還,覺得自己在紅塵已然了無牽掛,於是毅然決定出家了。”

道衍在心中喟歎著世事多變,不禁對身世淒苦的周夢遙生了惻隱之心:“就算周慶年不打算還俗,起碼也該勸勸女兒早些回去吧,怎能這般狠心。”

南海早將世俗之事看透,觀小和尚言行便知他動了凡心,卻不挑明,隻是道:“周慶年說長痛不如短痛,等女兒想通了,自會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