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 道衍篇(三)因緣得果(1 / 2)

1.脫穎而出

道衍在二十三歲的時候已經是天下聞名的高僧了,此時他的政治思想逐漸成熟,文韜武略逐漸完備,可惜朱元璋沒有給他更好施展宏大抱負的機會,所以他一直在等待,等待機會的降臨。

*

十年後,當一個九歲的孩童找到道衍所在的寺院的時候,道衍認命的收了他當徒弟,並賜法號慧明。

道衍心說這是自己的業報來了,因為這孩子無論何處都長得像極了他娘,唯獨那雙三角眼像他……

*

洪武十五年(1382年),已經47歲的道衍終於覓得機緣。

這一年,朱元璋的結發妻子馬皇後不幸病逝,朱元璋在天下廣尋高僧,而後分配給各個皇子,讓高僧們在眾藩王的封國裏修寺誦經,為馬皇後祈福。

道衍受人推薦,也在應征之列。當朱元璋安排這批高僧與眾藩王見麵時,道衍一下就相中了被封燕王的四皇子朱棣。

道衍看到燕王朱棣相貌堂堂,氣宇軒昂,最具帝王相,便自薦跟隨朱棣。

朱棣見道衍三角眼,體態臃腫,竟是有些不情願要他。道衍見狀走到朱棣麵前,悄悄地對朱棣說:“貧僧若能為殿下所用,定能為您奉上白帽子。”

朱棣感覺和尚話裏有話,“王”帶“白”帽不就是“皇”嗎?

朱棣起初先是冠冕堂皇的將道衍狠狠的斥責了一番,隨後便將他拉到內室詳談。

道衍縱論古今,分析時局,鞭辟入理。朱棣聽得連連稱是,當即向朱元璋請求把道衍許給自己。於是道衍被朱棣納入府中,協同去了北平。

真正讓道衍脫穎而出的年份是明朝一統天下的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並沒有按中國古代慣例把皇位傳給兒子,反而傳給了孫子。一下子弄得身在北京胸懷大略的燕王朱棣非常鬱悶。

想奪位,又怕天下人唾罵。安於現狀吧,又覺得國家在侄子的手裏麵一天天地衰落下去也不是個事兒。

道衍見朱元璋病逝,將皇位傳給孫子朱允文,便感覺機會來了,他想方設法幫朱棣樹立信心,慫恿他盡快起兵奪取皇位。

雖然朱棣覬覦帝位已久,但以一隅反天下,心裏還是沒底,不敢輕意付諸實施。道衍勸他盡快發兵,他卻心事重重地說:“現在建文皇帝並沒有失去民心,我起兵不得人心,結果難以預料啊!”

道衍忙說:“我一直研究天文曆法,深知現在天下應是殿下你的,天道在我們這邊,不必擔心民意。”

可惜但朱棣依然下不了決心,每天兀自長籲短歎,一籌莫展。

這年冬天,道衍和朱棣兩人在一起看書作對,朱棣隨口吟出一句:“天寒地凍,水無一點不成冰”,道衍在旁脫口而出:“世亂民貧,王不出頭誰做主”。

他的意思是,民心現在也不在建文帝一邊,由於建文帝打壓他的叔叔,天下大亂是遲早的事,希望朱棣能當一回救世主,為民行道。朱棣心中開始鬆動,但仍有所顧慮。

道衍見如此,便對朱棣說:“殿下與其在府裏心神不寧,坐臥不安,倒不如到外麵喝酒散心。”朱棣一聽挺有道理,就和侍衛們打扮成相同裝束,到王府外的一家小店喝酒。

朱棣正喝得高興,店中突然出現了一位老者,隻見他環顧四周後,快步跪倒在朱棣的麵前,頓聲說道:“殿下怎麼這般不愛惜自己呀?!”

朱棣聞言大為驚異,心說一個素不想識的人怎麼會從眾人中認出自己呢。他心中正在納悶,隻聽那人接著說:“小人姓袁名珙,自幼精於易理麵相,能知天命,卜未來。殿下相貌堂堂,平常衣物豈能掩蓋您的光輝?”

朱棣於是把袁珙帶回王府,請袁珙再仔細給自己相麵,袁珙說:“殿下您有天子之相,今後定能成為太平天子,天下黎民百姓都會享受你的福氣。”朱棣聽罷,漸漸堅定了起兵的決心和信念。

其實,這次戲劇性的相麵不過是道衍一手安排的。

沒有道衍的策劃,朱棣未必敢舉事;沒有道衍的擘畫,朱棣也未必能成事。

道衍負責幫朱棣做軍事準備,打造兵器,操練將士。

由於打造兵器會發出鏗鏘的響聲,將士操練也容易引人注意,道衍便在燕王府開鑿了地下室,上麵建有房屋,周圍修築厚牆,並在城牆四周埋下大大小小的缸甕來消除噪聲。他還讓人在燕王府內飼養雞鴨鵝,想用這些家禽的叫聲遮掩打造兵器和士兵操練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