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天地初開之前,整個世界充斥著混沌的鴻蒙之氣。那時世間還無時間的概念,後世稱之為零界。而後,伴隨著鴻蒙中“吒”的一道嗬斥聲,鴻蒙之氣才開始了有規律的運轉。
而此時零界便已經成為了過去,而後又有了天地之數。而這天地之數,是為會元,十二萬九千六百年為一元。一元又分十二會,為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之十二支,每會分一萬八百歲。會元之數,界之始終也。
以一日為例,子時得陽氣,而醜時雞鳴;寅時不通光,而卯時日出;辰時食後,而巳時挨排;午時天中,而未時西蹉;申時晡而日落酉;戌黃昏而人定亥。
用於會元同理,鴻蒙之氣運轉開始的時候,正是子會之際。鴻蒙之氣中輕者上騰,有日月有星辰。日月星辰稱四象,又經過了五千四百年,臨近自會末期,四象漸漸穩定,所以有言:天開於子。
又經過了五千四百年,已經是醜會了。那時鴻蒙之氣中濁者下沉,有水火,有山石,有土地。水火山石土地稱作五行,而後又是五千四百年,五行完全凝結,所以有言:地辟於醜。
此時已經是開天辟地過去,四象已定,五行已生到了寅會之際。此時天清氣爽,陰陽交合。又過了五千四百年,天地間生人生獸生禽。至此天地人三才定位,故有言:人生於寅。
至此時,日出日落,星月交替萬物都有了自己的道。道源自萬物的規律,乃是控製世間一切的法則。而道法之上,便稱之為太上。
自從太上開辟天地之後,又有三皇治世,天一傳道。時至今日已經不知道過去了幾會的時間。隻知道這世間已分為三界,其一稱之為天,是為仙界;其二稱之為地,是為人間界;其三稱之為冥,是為幽冥鬼界。
拋去隻存在傳說中的仙界與幽冥鬼界,本書隻說這人間界。有道是人間之境無邊無際,除去海外的諸島仙山外,光是這神州大地便也是廣袤無垠,修仙門派林立,大小各國無數。
這修真門派又於各個大小國家間相互依扶,其中尤以天一教和唐國為甚。說這天一教,乃是數萬年前道祖天一所創,可謂是天下道派之正宗。
而唐國則是通過數千年的運轉,從當年一個偏遠小國慢慢發展成為現如今的神州第一強國。從一個偏遠小國,到如今的第一大國,其中曆代君王為之付出的心血與辛酸,卻又不為外人得知。
這天一教與唐國,又依著神州正中的聖山大河分東西兩方位,分別坐落與神州之上,東方為唐國,西方為天一教。關於這兩大勢力後文還有詳說,此處暫且帶過。
卻說這神州大陸,東南方有一小國名曰豫。國近大海,海上有一座懸空的仙島,喚做傲來島。傳聞此島乃是自鴻蒙初開之時便凝於空中,不知道因何緣故未有浮沉。
傲來島因位在深海之中,所以並沒有確切的島址流傳。哪怕是豫國外出打魚的漁民,也隻是偶爾能從遠處看見那漂浮於空中的仙島,有幸見過之人對此無不嘖嘖稱奇。
有道是十洲之祖脈,三島之來龍,說的便是這傲來仙島。
話說這傲來仙島實則並沒有多大,前後不過三百餘仗,而在島正中間有一座山。山峰入雲,隻能看見半山腰,在再往上去便是一片氤氳之氣無法再多看一寸。
話說,在這山腳之下用不知名的巨石修建了一條登山用的台階,順著台階往上,在這山半山卻又腰不及那氤氳之氣處,蓋有一間道觀。這道觀和尋常的道觀也沒兩樣,一扇三米開的楠木門,門頭上掛有一塊書寫著“上清觀”三字的木匾額。由於長時間的曝曬,木匾額已經有些發幹發裂了。
一入這上清觀,映入眼簾的便是一個平整的小院。除了一個半人高的銅鼎外,小院內並無它物。院子的正北方是一間打掃得極為幹淨的屋子,屋子裏有一張長桌,長桌左右各擺有一個小木架,右邊的木架上擺著一本翻開了一半的草皮書,而左邊的木架上卻空空如也。
“簌簌”山風吹得右邊的草皮書不住地翻動。
“嘎吱”此時院子另一邊的草屋門響起了開門的嘎吱聲,一個穿著青衣長袍蓄著山羊胡綁著發髻的中年男子從草屋中走了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