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最低收購價早稻銷售及早稻最低收購價政策分析(1 / 3)

2006年最低收購價早稻(下稱06托市早稻)自2007年1月17日開拍以來,截至7月18日,半年時間共舉行了24場固定場次交易會,累計成交234萬噸(少量的網上掛牌成交未統計),平均每場成交近10萬噸。目前06托市早稻仍有近129萬噸未銷售,占2006年全部托市早稻(363萬噸)的36%。受新稻上市的衝擊,06托市早稻近期成交量呈直線下降態勢,後期其銷售前景如何?2007年早稻最低收購價執行預案於7月18日正式對外公布,早稻最低收購價仍為1.4元/千克,如何理解今年的早稻最低收購價?筆者將對上述市場人士關心的話題予以分析,提出自己的見解,謹供參考。

(一)06托市早稻交易回顧

06托市早稻從推出到現在(2007年7月18日),剛好曆時半年,我們先回顧一下這半年來曆次早稻交易成交情況。

單看這個曲線,非常類似於一個完整的股價走勢運行圖,具備各個階段的特征:

1.第一階段:底部徘徊(1月17至3月21)

這一階段,除了開始兩場成交數量在8萬噸以上外,其他場次成交數量僅在3萬噸左右,相應的成交率不到2成。這是2006年早稻成交極為低迷的時期,為“底部徘徊”。與之相對應的是,當時早稻需求不振,並且市場上2006年最低收購價早稻之外的供給充裕,價格相對便宜,市場上本就偏弱的有效需求大多依賴於企業自身的庫存、各級儲備糧的輪換、農民手中的餘糧等,最低收購價稻穀處於需求的最下方,備受冷落。

2.第二階段:直線上升(3月21至5月16)

隨著時間的推移,市場上的供需力量逐漸改變。這一時期,最低收購價早稻之外的市場供給日趨減少,而需求則從低迷中走出,呈緩慢回升態勢,最低收購價早稻的市場地位得到提升,越來越多的用糧主體開始更多地購買最低收購價早稻,從而導致這一時期的成交量呈直線上升態勢。成交量從3月21日2.77萬噸的低點,一直上升到5月16日的16.04萬噸高點,期間不曾有過任何的回落,堪與同一時期國內氣勢如虹的股市相比。

3.第三階段:高位盤整(5月16至6月27)

成交量直線上升的勢頭在5月中下旬受阻,呈現出高位盤整的態勢。巧合的是,股市也在5月底結束了此前勢如破竹的漲勢,出現大幅震蕩行情。股市震蕩原因的論述超出了本文論證的範圍,我們看看這一期間早稻的成交量維持在15萬噸左右,未能進一步上升的原因是什麼?畢竟這一時期最高成交率也不到75%,每場仍然有10多萬噸的早稻未能售出。毫無疑問,這一時期最低收購價早稻之外的市場供給肯定比前期進一步減少,合理的結果是此時最低收購價早稻成交量應較前一階段進一步上升,然而事實並非如此。那麼真實的原因是什麼呢?筆者認為最主要的原因是受新稻即將收割上市的影響。道理很簡單。一般來說,參與最低收購價早稻交易會的糧食加工企業,由於生產加工的連續性,其參與采購的往往是備用糧,是為下一階段準備的。現在由於市場主體的需求可以在不久的將來從新稻中得到滿足,並且很可能成本比最低收購價稻穀還要低,因此,市場主體降低了當下的庫存采購比例,這抑製了成交量的進一步上升。

4.第四階段:急劇下行(6月27以後)

一進入7月份,成交量就有了顯著的下降。6月27日的成交量還有16.1萬噸,7月4日的成交量就迅速下降至12.6萬噸,7月11日為12.0萬噸,7月18日則進一步減少至7.83萬噸,與6月份的成交量相比,下降幅度超過50%,下降趨勢非常明顯。此時的股市亦在未能突破前期高點的情況下轉頭向下、疲態畢現,幾百支股票價格在此期間被“腰斬”。托市早稻成交量與股票交易行情走勢亦步亦趨。股市短期調整的原因難料,然而最低收購價早稻成交量7月份的震蕩下行卻是可以預期的。因為此時新稻已經上市,對最低收購價早稻構成了現實的替代。用糧企業不但未來的需求可以指望新糧,當下的需求就可以從新稻中得到補充,因此,06托市稻成交量有了進一步劇烈的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