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歡暢,b哥的朋友,認識也有四十年了。齊歡暢如果說真有命運的話,應該說是好命的那種。他的父母是屬於窮的那種,解放前、後都是幫別人打工,工私合營後和老板一起進了國家開的工廠,是無產階級那種,當家作主人了。一家人解放前在那些大樓下麵的小巷裏建了一間二十來平方米的木房子,算是有間屋能住人的地方,在那時候也算安定點。
齊歡暢有一個大他近七年的大家姐,可能那時候時世不好,rb人剛走,內戰就打起來了,所以就不敢生小孩,在當時的確很多人都是這樣。解放後生活開始有保障,在解放初期的52年底齊歡暢出生了,跟著他下麵的二個妹妹和二個弟弟也出生了。由於齊歡暢出生那幾年裏他媽媽連續生了二個女兒,所以齊歡暢小時候就像個當年的有錢小孩子一樣生活。當然,他們的父母也得省吃儉用才成,三個女孩,一個兒子。
很快,齊歡暢的最小的二個弟弟也出生了。在六十年代初那場經濟困難時代,他們一家也是過得很艱難的。孩子多,夫妻二人的工資也不高,因為都是一般的工人,能吃飽飯有件衣服穿就算了不起了。他的父親在六十年代初就被調職到了幾百公裏外的一個縣城裏的工廠工作,說是支持當時的農村建設。在當時的環境下,是不敢離職的,也是不敢不去。為了看著弟妹,齊歡暢的大姐小學沒有畢業就不讀書來帶那些未大的弟妹,當時她的老師也來過幾次家訪,見到這樣也沒法說。
在那個年代,幸虧他的母親有一個妹妹,很早就和丈夫去了香港做工,而且隻有二個孩子,見大姐生活困難重重,寧願自己省吃儉用,也就不停的寄食物,日用品(那時候很多食品、日用品都要限量供應)和錢上來給大姐,齊歡暢一家才能過得好點,在那個年代,在香港有親戚寄食品、日用品,算是有錢的那種人了。那香港的妹妹一直幫大姐幫到改革開放後,孩子們都大了,也有工作,自己也老了,才慢慢的少了。
如果相信有命運的人,一定說齊歡暢的命運很好。在68年的時候,那場上山下鄉的運動中,小學還沒有讀完的大姐,成了知識分子被動員到了農村插隊,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去了。69年,讀了一年的中學的齊歡暢有幸被分配去讀高中,當然,他的家庭成份是無產階級也是主要的。到了71年高中畢業,他的妹妹也中學畢業,當時的政策是到農村去接受再教育的學生可以一工一農。齊歡暢的大姐去了農村,他就肯定到工廠去,當工人階級,當然,他的妹妹在齊歡暢去當工人的那年,她也光榮地當上了一個知青,因為要是他的妹妹不去農村,他肯定進不了工廠。
齊歡暢也算好運氣,被分配到一間大型國企工作,應該說他進了這單位後就一直做到退休。但他的一個大姐,二個妹妹,一個弟弟就非常幸運的到農村去當知青,最長的一個去了十年,因為是農場,差不多到了改革開放的時候才能回到城裏,最小的一個弟弟,由於不去農村去接受再教育,在家裏坐了幾年,到了改革開放後,才找到工作。
由於寵壞了,那個年頭,有沒有文化沒什麼問題,有份好工作就算好運氣了。轉眼就到了八十年代的改革開放年時代,,也有三十多歲,到了要結婚的年齡了。由於他工作單位是大營國企,所以福利比較好,而且也有十多年的工齡,又屬於晚婚晚育,要是結婚的話,就可以會分到一房一廳四十來平方米的宿舍。那時代能夠結婚就會有宿舍分,是很多女孩子找對象的首要條件。因為那個時候,大量的知青回城,年紀也都三十到三十五歲,很多人就是想結婚就是沒地方住。那時代很多大青年隻能在父母住的房子或者在客廳上搭個櫊樓來住,不是當領導幹部也有宿舍分,算是好運氣到極了。其實有很多當領導的也不一定能分到房子,要看你所在的單位效益有沒有建宿舍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