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新世紀以來,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成為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焦點問題,也成為理論界共同關注的重大課題。科學發展觀與統籌區域經濟發展思想的提出為區域經濟學的研究搭建了全新的平台,但區域經濟發展中麵臨的諸多問題仍然深深困擾著我們。如在同時強調西部大開發、東北老工業基地建設、東部發達地區率先實現現代化、中部崛起的條件下,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體製與機製基礎是什麼?是主要依靠市場這隻“看不見的手”,還是依靠政府幹預或計劃這隻“看得見的手”,兩者之間有無一個有機結合點?當“兩隻手”都出現失靈時有無“第三隻手”?如何有效地抑製地區間差距的擴大,使改革與發展的成果惠及到多數地區和廣大社會成員?在投資人的利益趨向愈來愈明顯、絕對優勢和比較優勢均不明顯的情況下,落後地區實行趕超式或跨越式發展的可行性何在?選擇什麼樣的開發模式?國外開發落後地區的經驗教訓對我們到底有多大借鑒意義?經濟轉型、經濟全球化不斷拓展和深化、中國經濟的國際化趨勢愈演愈烈的背景下,區域經濟的開發呈現哪些特點?協調發展的基本理論依據是什麼?這些問題也是我在中共甘肅省委黨校給廣大學員和研究生講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專題和區域經濟學時經常交流和討論的理論和實踐難題。在同學們的呼籲和同誌們的支持下,幾年前就萌發過寫本書的念頭,但幾度輾轉。原定書名為《區域經濟運行與調控》,但研究和撰寫中發現難度太大,主要是對區域經濟運行的特征和規律性缺乏理論和實踐的支撐。後來就改為《區域經濟發展難點問題研究》,這樣對各章間的邏輯銜接要求就不是很高,對一些問題的探討也就有了較大空間。

感謝中共甘肅省委黨校的領導為本書的出版提供的大力支持,也感謝我的家人、同事、學生、朋友的鼓勵和幫助。特別要感謝區域經濟學方麵的專家、學者們,在本書的寫作過程中,我參閱了和借鑒了大量有關他們的研究成果。

由於對問題認識水平所限,本書肯定存在許多不足和缺陷,懇請專家學者和廣大讀者指正。

劉進軍

2004年10月於金城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