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序)
陸浩
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汙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路子,是黨的十六大對我國21世紀初國民經濟發展戰略的重大部署和宏觀決策。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甘肅工業在曲折中發展,在改革中奮進,取得了令人矚目的巨大成就。初步建成了以石油化工、有色冶金、能源、機械電子、輕工紡織、食品醫藥、建築材料等為主的工業體係,成為我國西部重要的工業聚集區和能源、原材料基地。但從總體衡量,甘肅工業化仍低於全國平均水平,工業化係數僅1.11,比全國低0.66。工業化水平處在初期向中期過渡階段。
工業化是經濟現代化的基礎,甘肅作為西部欠發達的省區,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是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必經之路。我們必須從省情出發,堅持創新,利用工業化和信息化這兩種手段,充分發揮比較優勢和後發優勢,實現跨越式發展,全麵加快工業化進程。通過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推進全省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縮小與發達地區的差距,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努力實現本世紀前20年的發展目標。
一、製定新型工業化戰略的基本原則
(一)新型工業化戰略的製定要從國情和省情出發
實施新型工業化戰略要尊重客觀規律,按經濟規律辦事。不僅要從國家戰略的高度充分認識其重要意義,而且一定要從國情出發,從省情出發。甘肅的工業結構與全國和東部省份相比有很大的不同。主導產業中資源開發性特點突出,重工業比重大,輕工業比重小;傳統產業多,高新技術產業少。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製定甘肅工業化發展戰略,要摒棄長期追求的所謂“合理”結構模式。即過分強調輕重比例協調、區域經濟自給平衡等舊的觀念。要注重發揮比較優勢,發展特色經濟,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效益為目標,以產品為龍頭,以項目建設推動工業經濟總量擴張和有市場競爭力的產業、行業的發展。按照生產力要素配置市場化的要求,結合省情特點和產業特征,確定工業發展的重點。
(二)新型工業化戰略的製定要分區分類指導
我國幅員遼闊,東部與中部和西部之間的資源比較優勢、社會生產力整體水平、科學教育和文化水平、社會發育程度、經濟提升能力等相差較大。實現工業化的基礎、進程、目標不同,路徑選擇應各有特色。甘肅就省內區域布局來講,工業經濟的地區布局向大中城市集中,依托城市和交通幹線為主向兩側輻射,全省工業基本上集中在西隴海和蘭新鐵路沿線的幾個大中型城市,呈串珠狀分布。城市工業是全省工業發展的重要依托,城市工業增加值占全省工業增加值的80%。農村工業極為薄弱。所以,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不能搞一種模式,要體現區域特色、發揮比較優勢。
(三)新型工業化戰略的製定要有利於提高地方經濟的綜合實力
新型工業化戰略不同於一般意義上的經濟增長戰略。在製定新型工業化戰略時,必須注重下列問題:反映綜合經濟實力的指標;反映金融及投資能力的指標;反映參與國際經濟競爭能力的指標;反映城鄉居民個人收入增長能力的指標;反映地方財源建設與財源調控能力的指標等。不斷提升這五個方麵的水平,既是增強綜合經濟實力的途徑,又是實現工業化的基礎。
(四)新型工業化戰略的製定要與西部大開發戰略並軌思考
要將有關西部地區工業化的項目投資與政策等,並入西部大開發戰略之中,與西部開發戰略統一規劃實施。西隴海蘭新經濟帶是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的三個重點區域之一,甘肅新型工業化的戰略布局,要以西隴海蘭新經濟帶甘肅段的建設為核心,“以線串點、以點帶麵”,逐步形成以蘭州為中心,以東、西為兩翼,以經濟帶以外的市、州、地為組團的輻射帶動全省經濟發展的新格局。努力把西隴海蘭新經濟帶甘肅段打造成實力比較雄厚的產業平台、科技高地,東進西出走向世界的大通道和現代文明的集聚區。
(五)新型工業化戰略的製定要瞄準國內國際先進水平
要加快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要站在未來參與國際競爭的高度考慮,把高科技產業發展作為經濟發展的重點,大力開發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場占有率的產品。發展壯大有一定基礎和優勢的產業,提高高新技術產業和信息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適應市場需要、爭創名牌產品,促進產品結構升級換代,做大做強骨幹企業,形成一批資本、技術密集型支柱產業群體,推動工業由低水平、內向化向高水平、國際化轉變。鼓勵甘肅的大企業、大集團與外商特別是跨國集團合資合作,共同開發關鍵技術和配套技術,並將研發成果產業化,推動產業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