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國際關係的曆史和理論(3)(1 / 3)

三、新現實主義

20世紀50年代在社會科學領域掀起了一場“行為主義革命”,直接影響和改變了國際關係理論的研究方法,出現了所謂科學主義學派。傳統學派,即理想主義和現實主義的研究方法,主要是以政治學、哲學、法學、曆史學、倫理學等傳統學科的概念和範疇,以曆史經驗為資料來建立理論體係,注重對國際關係的定性分析。

科學主義批評傳統學派的研究不夠精確,充其量是軍事家或政治家的政策分析。

他們把心理學中的行為主義概念和範疇,自然科學中新發展起來的研究方法,用來分析研究國際關係,試圖設計出“科學”的理論體係。科學主義學派的主要理論和研究方法有:溝通論、博弈論、係統論、數理模型、心理分析法等等,它更側重於對國際關係的定量分析。

20世紀70年代,國際形勢趨向緩和,兩極格局出現分化,國際關係中湧現出一係列的新問題。例如,西方國家在經濟領域的合作與協調,美蘇在軍備競賽中的對抗與合作,跨國公司在國際經濟領域中的作用,以及各國在國際關係中相互依賴趨勢,對此傳統的現實主義無法加以解釋,科學主義方法又過於抽象與晦澀。“現在需要的是尋求一種新的現實主義,它既繼承世界處於無政府主義狀態,又努力通過各方麵的合作和集體行動來改變現有的戰略,以防止大動亂和核戰爭。‘為權力而鬥爭’的現實主義已經不夠了,結合權力鬥爭和世界秩序的新現實主義必定會出現”。一些學者於是根據新的國際形勢的新發展,借助於一些新的分析方法,對傳統的現實主義進行了修正,誕生了新現實主義學派。新現實主義學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是肯尼斯·華爾茲,其代表作是1979年出版了《國際政治理論》。

新現實主義學派繼續堅持國家主權、權力政治、國家利益、國際衝突以及無政府狀態等傳統現實主義的概念和範疇,但賦予了它們一些新的內涵,同時提出了一些新的概念和範疇。

新現實主義對傳統現實主義的修正和發展主要體現在下麵幾個方麵:

第一,新現實主義摒棄了古典現實主義的人性決定論。華爾茲的新現實主義是以無政府狀態國際體係中的行為體之間的關係結構為分析基礎,他提出國際政治體係的結構決定了國家的行為。而國際政治體係的結構取決於構成體係的原則即無政府狀態,取決於國際社會不同單位的功能,取決於單位之間實力的分配。隻有變革國際社會的結構,才能改變國際關係係統的無政府狀態。因此華爾茲的理論又被稱為“結構現實主義”。

第二,新現實主義強調了國際經濟關係的作用。在摩根索等人的著作中,經濟關係隻是作為極其次要的內容被一帶而過,權力鬥爭被強調至極端的程度。而新現實主義學派的一些學者提出了國際政治經濟學理論,強調隻有將政治與經濟關係兩者結合起來,才能較全民地反映國際關係的現實。

第三,新現實主義重視國際合作關係。古典現實主義強調世界的無政府狀態和權力衝突,忽視國際合作(特別是經濟合作)。新現實主義認為世界雖然仍處於無政府狀態,但隨著經濟和科技的發展,各國之間的相互依賴程度大大加強促進了全球範圍內的合作;麵對核戰爭的巨大破壞力,大國之間防止戰爭追求和平的政治合作也在加強。國際關係,既存在矛盾和衝突,也存在溝通與合作,國際關係理論應是一種國際衝突與國際合作研究的結合。

第四,新現實主義強調權力本身不是目的,而是實現國家目標的有用手段。國家追求的最終目標不是權力,而是安全。華爾茲認為這是對現實主義的“重要修正”。傳統現實主義將權力首先看作軍事實力,而新現實主義則認為權力應是國家的“綜合實力”。

四、新自由主義

20世紀70年代後期,世界經濟出現了新的發展勢頭,一些相當規模的跨國公司在國際經濟領域乃至國際政治領域的影響越來越大,與其母國和東道國之間的關係成為一種非傳統意義的國際關係。70年代初以美元為核心的布雷頓森林體係的瓦解對世界經濟與金融產生了巨大的衝擊,同時期的世界性石油危機加速了西方經濟的衰退,造成了國際局勢的動蕩。一些國際組織在國際關係中的作用也越來越重要,成為國際社會的重要行為體。這些都是新老現實主義研究範式所無法解釋的,一些學者認為必須從全球和超國家的研究範式來對這些現象作出回答,於是新自由主義應運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