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當代國際關係體係中兩極格局的形成與演變(2)(1 / 3)

最後,杜魯門在1949年1月他的第二任總統就職演說中,提出了美國外交方麵的四點主要行動計劃。其中第四點內容即是利用技術和資本對不發達國家進行經濟和政治滲透,這就是所謂的“第四點計劃”。其實質是向不發達國家滲透和擴張,通過援助形式來控製這些國家,實現美國的霸權。它是“馬歇爾計劃”的補充,也是“杜魯門主義”的發展,是一種新殖民主義政策。

從戰後開始直到20世紀40年代末50年代初,美國在杜魯門政府上台以後,通過上述一係列戰略措施,一步步地把它稱霸世界的藍圖付諸實施。美國不僅控製了西歐和日本,組成了以它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還力圖控製中國以及廣大不發達國家和地區,最終達到稱霸世界的目的。

(2)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的形成

麵對美國杜魯門政府咄咄逼人的攻勢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陣營的形成,蘇聯和歐亞人民民主國家的國家安全和領土主權麵臨著巨大威脅。為了回應美國的敵對政策,蘇聯也采取了一係列措施:幫助東歐國家建立人民政權;建立華沙條約組織和經濟互助委員會,把蘇聯東歐國家聯合起來;宣傳自己的社會製度與價值觀念,批判西方侵略擴張的理論和生活方式。逐步形成了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以抗衡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陣營。

①加強同東歐各國的經濟合作,回應美國的“馬歇爾”計劃。1947年7月和8月間,蘇聯先後同保加利亞、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波蘭、羅馬尼亞五國簽訂了貿易協定,即西方所稱的“莫洛托夫計劃”。這是蘇聯東歐密切經濟聯係的第一步,為東歐各國經濟的恢複和發展起了重要作用。

②成立歐洲9國共產黨工人黨情報局,應對已經開始的“冷戰”形勢。1947年9月在波蘭舉行了歐洲九國共產黨工人黨情報局成立大會,出席會議的有蘇聯、南斯拉夫、波蘭、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和法國、意大利9個共產黨和工人黨的代表。

③社會主義國家間簽訂了一係列雙邊條約,確立了各國相互之間的政治聯盟關係。1947年至1949年初,蘇聯與東歐大多數國家之間簽訂了16個雙邊友好合作互助條約。1950年蘇聯還與中國簽訂了《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形成了中蘇兩個大國的軍事同盟,把歐亞社會主義國家連成一片,極大地增強了社會主義陣營的力量。

④成立“經互會”,打破資本主義陣營的封鎖,促進各國經濟的發展。1949年在莫斯科召開了經濟互助委員會成立大會,參加會議的有蘇聯、保加利亞、匈牙利、波蘭、羅馬尼亞、捷克斯洛伐克等6國,同年阿爾巴尼亞和民主德國也加入了該組織,目的在於密切經濟聯係,鞏固民主大家庭。“經互會”的建立成為社會主義陣營形成的又一個重要步驟。

⑤以“華約”對抗“北約”。1955年5月5日,西方各國不顧蘇聯的抗議,批準吸收聯邦德國加入“北約”的“巴黎協定”。為此,蘇聯於1955年5月14日同東歐各國在華沙召開會議,締結了友好合作互助條約,即“華沙條約”(簡稱“華約”)。條約規定,締約國如遭到武裝進攻,各締約國應以一切方式,包括使用武裝部隊給予援助。從此,蘇聯東歐各國形成了正式軍事集團。

社會主義陣營的形成,成為唯一能與西方資本主義陣營相抗衡的力量。它的存在,對於保衛自身安全,促進民族解放運動的發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兩大陣營的對峙與鬥爭

隨著社會主義陣營的形成與發展,國際舞台上出現了兩大陣營的對峙與鬥爭,這種對峙與鬥爭貫串於20世紀50年代,表現在政治、經濟、軍事、意識形態等各個方麵。

(1)政治上表現為兩麵旗幟的較量與鬥爭

帝國主義陣營打著反蘇、反共的旗號,在全世界推行侵略政策和戰爭政策。社會主義陣營則高舉和平、民主的大旗,同帝國主義的侵略政策進行堅決鬥爭,維護世界和平支持被壓迫民族和人民的革命鬥爭和民族民主運動。

(2)經濟上表現為封鎖與反封鎖的鬥爭

1947年,美國宣布對社會主義國家實行戰略物資禁運。1949年11月,在美國的操縱下,美、英、法、意、日等15個西方國家成立了“巴黎統籌委員會”(簡稱“巴統”),所有成員國必須嚴格控製向社會主義國家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