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世界經濟取得了巨大的發展,並形成了以世界貿易組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為三大支柱的統一、開放的世界經濟體係。世界經濟格局從單極發展為多極化,世界市場從兩個平行市場演變為統一、開放的世界市場。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新科技革命浪潮的推動下,在各國以經濟體製市場化的影響下,經濟全球化的進程大大加快。經濟全球化體現在貿易全球化、生產與投資全球化、金融全球化以及國際經濟製度的全球化。經濟全球化對於當今世界經濟、政治與國際關係產生了深刻的影響。近年來金融危機頻發深刻反映了經濟全球化帶來的風險。
第一節 世界經濟形成和發展
一、世界經濟體係的確立
世界經濟是在國際分工和世界市場基礎上形成的世界範圍的生產力、生產關係及其相適應的國際交換關係。世界經濟是隨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確立、世界市場的出現而開始形成的。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之前,由於生產力的低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占據統治地位,世界各國的經濟基本上是孤立的,國家間的商品交換表現為個別的甚至是偶然的現象,不可能形成世界經濟。
15世紀末,美洲大陸的發現,通往美洲和印度的新航線的開通,為世界市場和世界經濟的形成,準備了必要的條件。從15世紀末到18世紀60年代,世界市場和國際經濟關係的最大特點就是暴力和掠奪,對外經濟擴張主要依靠槍炮而非資本。通過對殖民地的暴力和掠奪,西歐資本主義列強攫取了工業革命和資本主義發展所需要的資本、土地、勞動力和世界市場,而殖民地人民卻倍受奴役乃至大量死亡,殖民地經濟也日趨萎縮和崩潰。這一時期世界經濟由於沒有建立現代市場經濟的規則,所以它隻是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萌芽,僅為未來資本主義的發展和市場經濟的建立創造條件。
18世紀60年代,英國率先發生工業革命,歐洲其他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以及美國、日本、俄國也先後開始了工業革命的進程,在19世紀下半葉先後完成。資本主義通過工業革命,創造了比封建生產方式高得多的勞動生產率,大大推動了國際分工的形成和世界生產力的發展,把各種不同經濟發展水平的國家和地區都卷入了資本主義國際分工的範圍,初步形成了各國之間密切的經濟聯係,“過去那種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給自足和閉關自守狀態,被各民族的各方麵的互相往來和各方麵互相依賴所代替了。”以先進技術為基礎的工業國歐美國家發展成為世界經濟的中心,而以自然條件為基礎的農業國亞非拉國家成為工業國的商品銷售市場和原料產地。
隨著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發生,電力、內燃機、無線電的發明和使用,汽車工業、飛機製造業、化學工業的迅速發展,大大提高了資本主義的社會生產力,自由資本主義開始向壟斷資本主義轉變。19世紀末20世紀初,主要資本主義大國先後進入壟斷時期——帝國主義階段。新技術革命帶來的工業進步,大大改變了交通運輸、通訊、軍事裝備甚至作戰的方式,大大加強了壟斷資本主義國家向全球擴張的能力。它們不僅通過商品輸出,而且通過資本輸出,剝削和掠奪不發達國家和地區,它們不僅在經濟上瓜分了世界,而且在領土上瓜分了世界,建立起帝國主義的世界殖民體係。到1914年,英國、法國、俄國、德國、美國、日本、比利時和荷蘭等殖民帝國占有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約占全世界麵積的2/3。世界殖民體係的形成標誌著世界經濟的最終形成。
世界經濟的最終形成,促進了生產要素的國際流動,加強了世界各國以國際分工為基礎、以市場為紐帶的經濟聯係和相互依賴關係,促進了社會生產力在全球範圍的發展。但是,它是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形成的少數“先進國家”的壟斷資本剝削、壓迫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和民族的剝削體係,也叫做統一的、無所不包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係,這一體係並沒有也不可能導致國與國之間的和平共處,也沒有給廣大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帶來福利。相反該體係內部各種力量之間的矛盾錯綜複雜,衝突不斷。這一時代的主要矛盾表現在兩個方麵,其一是帝國主義國家與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矛盾,其二是各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爭奪原料產地、投資場所和商品銷售市場的矛盾。這兩類矛盾不斷激化,形成了當時戰爭與革命的形勢。尤其是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爭奪更為尖銳激烈,它直接導致了二次世界大戰,對世界經濟的發展帶來了災難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