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歐洲的一體化及其對外戰略(1)(1 / 3)

在歐洲漫長的曆史中,不論是帝國主義強權、宗教勢力、民族精神、技術優勢還是獨裁者的意誌,都沒有取得像歐盟今天這樣將歐洲團結在一起的成就。當然,歐洲一體化不是毫無目標的臆想,也不是純粹的倫理姿態,而是出於一個真知灼見:

對於歐洲各國來說,單獨完成國家行為體的兩個最基本任務——提供“安全”和“富裕”——已經十分困難,從這個意義講,“一體化”或“區域化”是古老歐洲大陸選擇的求生處方。經過半個多世紀的努力,歐盟經驗為其他地區提供了寶貴範式:在經濟世界最大限度統一的物質基礎上,允許和維護社會世界保留最大限度的多樣性。

在歐洲一體化進程中形成的歐洲聯盟,作為一支獨立的力量活躍在世界的舞台上,對整個世界的政治格局和經濟格局都產生了極其重大的影響。

第一節 歐洲聯合的基礎

一、歐洲聯合思想傳統的回應

歐洲聯合與建立統一歐洲的思想是歐洲的一種理想主義思潮,早在中世紀末甚至更早些時期就已形成。一些思想家鑒於當時兵荒馬亂的歐洲形勢,以法國思想家杜布瓦為代表。提出許多通過國家聯合來實現永久和平的方案。杜希瓦在著作《收複聖地》(1305年)中呼喚:“榮耀歸於上帝,和平屬於世人”,倡議所有基督教國家組成大同盟以維持和平。1603年,法國國王亨利四世和他的大臣蘇利一起提出一個“偉大的計劃”,設想把包括法國在內的15個歐洲主要的基督教國家組成聯盟,設立一個由各成員國委派的委員組成總理事會,作為聯盟的最高機關,處理國家間的邊界糾紛、內部動亂以及采取共同行動抵禦外部威脅等等事宜,保障歐洲的和平。這些思潮既根植於對中世紀基督教帝國的眷戀,也出於對歐洲各國長期爭鬥現實的擔心,希望歐洲能夠借聯合來停止分裂,實現和平。

20年後(1623年),法國的克魯塞提出,為了廢除戰爭,應當建立一個既包括基督教國家,也包括非基督教國家的聯盟。他建議在威尼斯設立一個由所有成員國大使組成的聯盟最高機關——總理事會,負責解決各國爭端。到17世紀末,英法等國家的宗教界和知識界人士紛紛提出建立“歐洲議會”或“歐洲參議院”的建議,甚至拿出了具體方案:在實際操作中各國派駐議會的名額應與其人口與經濟實力成正比,而議會的各項重大決定應以2/3的多數來決定。此外,為了避免戰爭,發展貿易,歐洲各國君主應當締結一個永久的盟約。法國啟蒙哲學家讓·雅克·盧梭、伏爾泰和德國著名哲學家康德等不少歐洲的大師都讚同歐洲統一的理想。康德在18世紀末,曾建議歐洲各主權國家建立一種聯邦式的同盟,他在其著名的《永久和平計劃中》說,各國之間的和睦相處應建立在一個“不可分離的組織的基礎之上”。由於18-19世紀正是歐洲民族主義高漲的時期,所以盡管法國著名文學家雨果在1849年的和平會議上發出建立“歐洲合眾國”的震撼人心的呼聲,卻未能引起反響,以至於20世紀初,歐洲的有識之士麵對四分五裂和戰火頻仍的歐洲大陸歎道:不再有歐洲了。

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歐洲聯合的大旗不僅沒有倒下,反而從語言走向了行動階段,產生了康德霍夫-卡利吉倡導的泛歐運動。該運動力主組建一個歐洲合眾國,以維護歐洲在世界上的主導地位。為此,康德霍夫-卡利吉創建了“泛歐同盟”,其泛歐主義思想不僅得以在知識分子階層和經濟界廣泛流傳,甚至還在歐洲各國一部分政治家中產生了影響。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從兩次世界大戰都爆發於歐洲這一慘痛曆史出發,西歐一些政治家開始認真考慮幾個世紀以來歐洲精英們求索的歐洲國家聯合問題。

1946年9月19日,英國政治家丘吉爾在蘇黎士大學作了一個意味深長的演講,他指出:“目前有一種醫治歐洲創傷的良藥,如果它被全麵地和自發地采納,就會奇跡般地改變歐洲的麵貌,就會在幾年內使整個歐洲,或絕大部分歐洲像今天的瑞士一樣自由幸福。這是一劑怎樣的良藥?它就是重新創建歐洲大家庭,或盡可能地建立類似大家庭的歐洲,並賦予它一種結構,以使我們能在和平、安定和自由中得到發展。我們需要建立歐洲合眾國。”與丘吉爾演講同時,各種歐洲聯合的運動應運而生。其中比較突出的有1946年12月在巴黎成立的歐洲聯邦主義者聯盟;1947年成立的歐洲社會主義合眾國運動;還有比較保守的歐洲聯合運動和具有歐洲統一理想的歐洲各國議員們建立的“歐洲議會聯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