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製上的僵化又源於思想上的教條主義。長期以來,蘇聯領導集團受教條主義的束縛極其嚴重,不僅對當代資本主義缺乏深入的研究,對資本主義的生命力和自我調節、自我更新的能力估計不足,對新科技革命的特點和深遠意義認識不足,而且對社會主義的成就估計過高,而對社會主義體製的弊端卻長期忽視。認為社會主義製度是永遠進步、時刻進步,過高地估計自己的實力;而資本主義是絕對的危機、不斷深化的危機,不能正確地看待資本主義的新變化和新發展。這種教條主義的理論僵化,反映到實際生活中,就是蘇聯社會政治經濟缺乏動力和活力,以致使得廣大群眾對社會主義經濟製度喪失信心。
(3)長期以來,黨的自身建設沒有搞好,從內部推動了蘇聯的解體
蘇聯共產黨在黨建問題上有著嚴重失誤。如黨內民主集中製原則長期得不到貫徹,黨內鬥爭方法不正常,動輒搞殘酷鬥爭,無情打擊,使黨內積怨甚多;黨政關係一直沒有處理好,以黨代政現象非常嚴重;對黨特別是對領導機關和領導人缺乏有效的監督等等。黨內的官僚主義和腐敗作風使人民逐漸失去了對黨的信任。而戈爾巴喬夫對黨長期存在的這些重大問題進行改革時又走向另一極端:對曆史問題處理不當,造成黨的自我否定;對“民主化”“公開性”的大力提倡,變成了毫無製約的自由放任,最終放棄了黨對改革和國家的領導。黨一旦徹底放權,即內部自行崩潰,也就奏響了蘇聯解體的前奏曲。
第二節 俄羅斯轉向新軌道
原蘇聯在戈爾巴喬夫領導下,改革走入死胡同,1989年“8·19”事件之後,俄羅斯完成了“民主派”與共產黨人爭奪國家領導權的鬥爭。1991年,俄羅斯與聯盟中央爭奪權力的鬥爭宣告結束,蘇聯解體,俄羅斯誕生。俄羅斯如何走出政治、經濟、軍事困境,重建國家權力體製,這都是擺在俄羅斯及其領導人麵前的艱巨任務,它直接關係到俄羅斯的命運。
一、經濟轉軌——俄羅斯經濟私有化、市場化
在蘇聯解體前曾經出現過幾種類似“休克療法”的改革方案。1990年5月在美國經濟學家的參與下,亞夫林斯基製定了《400天——使蘇聯經濟加速轉向市場原則的構想》,同年8月沙塔林小組起草了《向市場過渡——構想和綱領》(500天計劃)等。由於當時尖銳政治鬥爭以及隨之而來的聯盟解體,這幾種方案都未曾付諸實施。
1991年蓋達爾提出了激進的亦稱自由主義的經濟政策方案:依靠西方大規模經濟援助和貸款,對俄羅斯經濟進行全麵改造,廢除中央計劃體製,改變政府對國民經濟的全麵管理;放開物價,實行自由貿易;緊縮財政,控製貨幣發行量和信貸規模;推行以私有製為主體的多種所有製形式。蓋達爾的方案得到了俄羅斯總統的賞識。1992年初“休克療法”正式開始實施:一次性放開絕大部分消費品和生產資料的價格,實行價格自由化,同時實行嚴格的財政貨幣政策,硬性控製貨幣發行量和信貸投放規模。
作為經濟改革中心環節和“休克療法”在所有製改革方麵的體現,私有化進程也於1992年全麵展開。從1992年起,主要通過商業投標,贖買、租賃等方式開始了小私有化。到1993年底,小私有化基本完成。此時,已實行私有化的企業約63家,占商業和服務業企業的70%,占輕工、食品和建材企業的56%,占運輸部門企業的46%,第三產業迅速發展,服務性產值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由1991年的14.9%上升到1994年的50%。
大私有化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為“證券私有化”階段,即通過向居民發放私有證券無償轉讓國有資產;第二階段為“現金私有化”階段,通過出售企業股票有償化轉讓國有資產。證券私有化階段從1992年7月起到1994年6月底,經過兩年時間宣告結束。主要方式是實行股份化。
具體過程分為三個步驟進行:
①1992年7-9月將一定數額的大型國營企業改造成開放型的股份公司;②1992年10-12月向居民發放每人13盧布的私有化證券,共發放1.5億盧布的證券,相當於國有資產的35%;③1993年起在專門拍賣市場上出售私有化企業的股票,公民可用私有證券購買。
經過第一階段私有化,截至1994年底建立了約2.2萬個股份公司,約占居民總數40%的6000萬人成為股東。連同小私有化在內,實現私有化的企業達11.26萬個,占現有國家和個人企業總數的7%。1994年非國有經濟成分生產了國內生產總值的62%,其中私營企業生產了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