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改革開放後中國外交政策的重大調整
自從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確定把全國的工作重點轉移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黨的十二大確定改革開放的總路線以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中共領導集體,根據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國際形勢的重大變化,在對毛澤東外交政策和思想的繼承和發展基礎上,形成了一種適合時代發展要求的新的外交戰略。
(一)中國國際戰略理念的轉型與確立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外交政策的重大調整,建立在中國國際戰略理念的重要轉型基礎之上。概括而言,中國國際戰略理念的轉型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麵:
(1)指導思想的轉型即從毛澤東、周恩來外交思想以新中國的軍事安全、民族獨立和自力更生為核心因素,轉到鄧小平國際戰略思想以經濟建設、人民富強和開放參與為主題觀念。
(2)對時代主題認識的轉型
即從毛澤東時期以“戰爭與革命”為時代主題,發展到鄧小平時期正確地把握了“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
(3)國際關係價值取向的轉型
以往我們對外交往中以意識形態、階級分野為主要的價值取向;改革開放以後則逐步超越了社會製度、意識形態的差異,最終確立了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為經濟建設服務,集中體現國家政治、經濟、安全利益的國家利益的價值取向。
(4)對國際格局認識的轉型
新中國建立初期,我國和蘇聯一樣,把國際戰略力量劃分成兩大陣營,即帝國主義反民主陣營和社會主義民主陣營。不管其後外交政策如何發生變化,但其主要的思考背景都是世界兩極格局這一認識基礎。到20世紀80年代,我們對國際戰略力量的劃分有了新的認識。1982年黨的十二大提出了不樹敵的獨立自主外交,我們反對的是霸權主義,包括世界霸權和地區霸權。這個霸權主義已經不是指特定國家,而是指在國際關係中踐踏別國主權,破壞公認準則的一種政策和行為。
到1990年,東歐已經劇變,蘇聯動蕩但還未解體之際,鄧小平又指出:“現在舊的格局在改變中,但實際上並沒有結束,新的格局還沒有形成。”“美蘇壟斷一切的情況正在變化。世界格局將來是三極也好,四極也好,五極也好,蘇聯總還是多極中的一個,不管它怎麼削弱,甚至有幾個加盟共和國退出去。所謂多極,這個算一極。這個不要貶低自己,怎麼樣也算一極。”黨的十五大報告正式提出:“多極化趨勢在全球或地區範圍內,在政治、經濟等領域都有新的發展,世界上各種力量出現新的分化和組合。”對國際格局多極化的認識,突破了以往僅從自己的價值偏好出發的狀況,而是按客觀存在的政治經濟力量中心來劃分國際戰略力量,這是一個重大轉變。
(5)國際事務介入態度的轉型
以往我們對國際整體秩序采取諸如反帝、反修、反對一切反動派這樣一種全麵否定的批判態度;而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承認各國政府是國家整體利益的綜合代表者,而不管其國內的階級鬥爭和社會矛盾如何;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在聯合國安理會唯一的常任理事國,根據自己的是非曲直標準,積極參與國際事務,盡我們的力量推動國際秩序朝正義、公正的方向發展。
(6)國際鬥爭方式的轉型
即從原來試圖組織國際統一戰線轉向不當頭、不結盟的獨立自主和平外交。
正如鄧小平在黨的十二大開幕詞中所說的,“中國的事情要按照中國的情況來辦,要依靠中國人自己的力量來辦。”“中國永遠站在第三世界一邊,中國永遠不稱霸,中國也永遠不當頭。”
(7)對建設國際安全機製認識的轉型以往我們認為國家間隻要都遵循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就能維護世界和平,隻有霸權主義的兩個超級大國能挑起世界大戰。冷戰結束後,我們認識發生了重要轉變,一方麵認為世界大戰的可能性減少,另一方麵看到民族、宗教、領土等因素已成為局部衝突的主要根源。因此,除了共同遵循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外,我們也同意建立某種安全對話機製,以保持經常的信息溝通,爭取互相理解,並最終達到互相信任。
正是完成了這樣一種國際戰略理念的轉型,中國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後,鄧小平繼承和發展了毛澤東的外交思想,並在新的曆史條件下,創造性地堅持和發展了獨立自主原則,為之注入了許多新的內容,從而使得中國外交政策發生了重大調整,中國獨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出現了新的發展。
(二)中國外交政策的新發展
(1)改變了“一條線”戰略,確立不結盟原則20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采取“一條線”戰略,謀求中美關係逐步正常化,側重反對蘇聯霸權主義,這在當時是必要的。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後,根據國際形勢的新變化,鄧小平適時地調整了外交戰略,確立了不結盟外交原則,指出“中國不打美國牌,中國也不允許別人打中國牌。”對國際上發生的一切重大問題,中國都從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根據本身的是非曲直,獨立地決定自己的態度和對策,決不遷就於一時的事變,也不為任何外部壓力所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