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雙料間諜(1 / 3)

皇帝的鑾駕回到皇宮時,天時已近傍晚,微風終於開始送涼,讓溫熱一天的空氣多了一絲愜意。站在乾清宮門前的鄭和身子微微佝僂,靜靜聽著門內的動靜,一陣陣的涼風吹在他的後背上,讓他從心裏漸漸開始升起一股不安的寒意。

朱棣很生氣,但後果好像並不是特別嚴重,至少明麵上是這樣,當然這並不是相對於正惶惶收拾地上那個青花茶碗碎片兩名小黃門來說的。

他們不知道明明在西苑興致還頗高的皇上為何一回宮就發這麼大的脾氣,但他們也不敢問,隻能小心翼翼的趴在地上收拾,大氣都不敢喘一聲。

喝了口早已換過的新茶,朱棣的情緒稍稍平複了些,蹙著眉頭看了看趴在地上撿碎片的兩個小黃門,擺擺手說道:“都出去,叫鄭和進來。”

鄭和低著頭掀簾進屋,看著滿地的碎片,稍一猶豫,便撩袍屈膝準備跪上去。

“免了吧!”朱棣靠在椅背上,閉著眼睛,語氣十分隨意平淡,仿佛剛剛還發過火的人並不是他,“這些表麵功夫,你與朕之間還用做麼?”

“謝皇上。”鄭和直起身,頭卻是伏的更低,聽朱棣平靜的說出這麼一句話,他的一顆心才真正的放回到肚子裏。

朱棣沒有再說話,鄭和也不敢開口,碩大的乾清宮忽然安靜下來,兩人一坐一站像是在比耐心似的,隻是朱棣不知道是不是想起了什麼,眉頭時舒時展,鄭和剛剛放下的心便也因為他的一雙濃眉而時緊時鬆。

許久,朱棣睜開眼,眼神中帶著一絲疲憊,鄭和見了心裏忽然生出些酸意來。

眼前這位皇帝,他的地位來路並不光彩,一直以來的手段與作風也絕對稱不上高尚,但鄭和卻從來沒有改變過自己對他的看法:他是一位好皇帝,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大明天下隻有在他的手中,才能煥發出不下於洪武朝的光彩。

多少年了,他為了得到天下、鞏固天下,似乎永遠都是一副神采奕奕的模樣,他就像是大明這架馬車上永遠都不會疲憊掌鞭人,就是連一向親近的鄭和都似乎忘記了他的真實年齡。

然而他眼神裏的這一絲倦意卻讓鄭和陡然醒起:皇上他,已經五十六歲了。

“三保沒有什麼話要對朕說麼?”朱棣開口問道。

鄭和想了想,沒有說出早就想好的說辭,隻是將身子弓得更深一些,平靜說道:“奴婢有罪。”

朱棣望著眼前這個陪在自己身邊幾十年的仆人,望了許久,這才輕歎了口氣,說道:“別人不知朕寵幸紀綱的用意,你還不知麼?”

鄭和斟酌片刻,說道:“紀綱已有不臣之心。”

朱棣嘴角牽出一絲不屑,道:“那又如何?”

鄭和回道:“奴婢怕……怕皇上養虎為患……”

朱棣打斷道:“難道朕在你眼中已經老到連老虎都打不死了麼?”

鄭和的身子更低了些,腰都快彎成了九十度,恭聲道:“奴婢不敢,聖上天威所至,伏虎何足道哉?但這天下隻有一個聖上,旁人多半還是會畏虎的。”

朱棣沉吟不語,半晌才道:“紀綱不會反。”

鄭和道:“奴婢亦知,但從今日西苑來看,紀綱反與不反,已經不重要了。”

公然欺君,滿朝王公文武竟無一人站出,無一人指正,這種情況朱棣親眼所見,反與不反確實已經不重要了。他有能力降伏一個紀綱,卻沒辦法降伏天下那許多的有心人,今日事畢,如果紀綱依然無事,那這個看似平靜地下卻暗潮洶湧的大明朝,必定會冒出許多“有心人”來。

中國自古以來最講究一個“和諧”,帝王之術更是強調平衡,紀綱雖然不會反,但他已經成為了眾矢之的,成為了混亂前的第一絲裂縫,所以朱棣不能再放過他。

朱棣從來都不是個優柔寡斷的人,既然一切都是那麼的清晰,結局似乎也不可能再改變,便也不再去想,隻是看著鄭和,聲音裏加上了一絲冷意,說道:“朕記得曾對你說過要你安守本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