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消費壓抑、增長失衡與收入分配中國宏觀經濟分析與預測(2008年)(1 / 3)

第1節 問題的提出

華爾街金融風暴的爆發,不僅引發了全球性的金融動蕩,而且正在世界範圍內向實體經濟蔓延。追根溯源,這場危機的發生,在於美國從以收入為基礎的儲蓄模式向以資產為基礎的儲蓄模式的貿然轉型。依靠資產價格膨脹(尤其是房價上升)、銀行業在住房按揭貸款上的創新、大量消費信貸的發行等因素,美國的消費能力被大大推高,而其債務規模卻不斷擴大,最終形成巨大的債務泡沫。當房價不能無限上漲、債務係統難以支撐之後,債務的回歸勢必導致美國過度消費能力的回落。

在美國過度消費經濟走向終結的同時,以我國為代表的生產過剩經濟正在經受嚴峻考驗。多年以來,投資一直作為我國經濟快速增長的主要驅動力量。投資驅動所帶來的巨大生產能力,必然要求有相應的市場需求加以消化。由於諸方麵的原因,我國國內消費需求增長緩慢,這就隻能在國際市場上尋找外部需求,而美國社會的消費狂潮恰好迎合了這樣的要求。在包括我國在內的資金的支持下,美國維續了過度的消費能力,我國則保持了過剩的生產能力。由華爾街金融風暴引至的國際經濟金融格局的調整,決定著我國傳統的“投資驅動、出口拉動”的增長模式將難以持續下去。在此背景下,探討如何擴大國內需求,尤其是居民消費需求,自然成為關注的焦點。

我國居民的消費水平偏低了嗎?答案似乎顯而易見,因為無論是與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相比,我國居民消費率均處於較低的水平。不過,這種直觀上的認識似乎並不可靠。因此,從供給的角度看,處於工業化時期的持續快速增長的經濟本身就需要高投資率的驅動,高投資率所要求的是高儲蓄率和低消費率。這就意味著,如果高儲蓄率支撐之下的高投資率並不帶來資本邊際報酬遞減的話,那麼,用較高的未來消費來替代較低的當期消費未必就不合理。基於索洛增長模型(Solow,1956)的資本黃金規則,以及世代交疊(OLG)模型的修正的資本黃金規則,我們可以從供給的角度對最優的消費(儲蓄、投資)水平進行理論上的探討。而在經驗研究方麵,一種有效的判斷方法是AMSZ準則(Abel,1989),這種方法通過比較投資的收益和資本回報的關係來判斷是否有效,隻有當投資收益等於資本回報時,經濟才處於有效狀態,此時的投資及其對應的儲蓄水平才是適當的。李文溥、肖正根結合全國和省際數據的經驗研究發現,以現有數據為基礎的計算,中國經濟就整體而論尚未落入動態無效率區間。詳見本書第4章。

考慮到對長期分析來說可獲得數據的時間長度可能會偏短的問題,本章將分析的視角轉移到需求方麵,試圖從理論上考察合適的消費水平,並找出相應的經驗證據。本章的結構安排如下:第2節利用一個簡單的理論模型,對消費壓抑進行界定,並利用數據,對我國消費壓抑的狀況進行經驗分析;第3節從收入分配的視角,揭示我國消費壓抑的成因;第4節是結論與建議。

第2節 消費壓抑與經濟失衡:理論與經驗

米一五(1990)最早用“消費壓抑”(Consumption Repression)一詞來描述我國居民消費水平過低的狀況,但沒有對這一概念進行過具體的界定。張雙和毛明慧(1999)將“消費壓抑”定義為“居民消費傾向低於正常的水平”,然而,至於什麼是正常的居民消費傾向,他們沒有給出具體的判定標準。為此,本章從需求麵的角度,對消費壓抑進行理論上的界定。

我們定義,當需求的產出彈性滿足ECEI1時,經濟增長處於均衡狀態,否則稱為增長失衡。在此基礎上,我們可以將消費壓抑定義為:當消費需求的產出彈性小於增長均衡時的彈性時,則經濟處於消費壓抑的狀態。消費壓抑的大小可以用CRS(1-EC)來表示。

下麵,我們利用我國1990年以來的宏觀經濟數據,考慮我國經濟增長的失衡狀況,並測算消費壓抑的大小。

我國現實經濟可以由四部門經濟,即居民、企業、政府和對外經濟部門來刻畫,分別對應於消費需求(C)、投資需求(I)、政府購買(G)和外部需求(NX)。這樣,式(5.1)、(5.3)可以修正為:

其中,μ為(5.7)式的平衡項,用於調整表達式左右的平衡,誤差項主要由公共債務的利息支出變動等因素構成;EG、ENX、Eμ分別為政府購買需求、出口需求及平衡項的產出彈性。各種需求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用η表示,具體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