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縊殺自縊4(1 / 2)

湖南美院是所曆史悠久的藝術類高等學院,創建於抗日戰爭時期,位於風光秀美的嶽麓山東山腳下,緊挨著千年學府嶽麓書院。背靠麓山,麵朝湘水。

藍月是湖南美院特聘的授課教授,在國畫係授課。

藍月的死訊已經傳到了美院。在國畫係教學樓的門廳裏,設有各位授課老師的個人介紹專欄,藍月老師專欄下的地麵上擺滿了師生們敬獻的鮮花、千紙鶴和燃燒過的蠟燭。

係主任吳越看上去有五十多近六十歲了,戴著一副黑色的寬邊眼鏡,有些禿頂,半長的灰白頭發隨意地披散著,嘴角總是緊閉著微微往下垂成弧線,像是每時每刻都在沉思,給人睿智和嚴肅的感覺。

“出了這樣的意外,美院的師生都很難過……藍月是個好老師啊。”吳越摘下眼鏡,輕輕擦了擦眼角。

“藍月老師的授課多嗎?”

“不多,她是外聘的教授,專授工筆畫,每周大概也就4、5堂課吧,基本上是每天有一堂課的樣子。”

“美院沒有自己的工筆畫老師嗎?”

“有,當然有的。不過,藍月的工筆畫很有特色,有自己獨特的風格,表現的內容也不局限於傳統,更多的是反映現實生活的內容。所以,我們特地聘請她來我校授課,讓學生在學習工筆畫這項傳統國畫技法時,能對其藝術表現形式有更全麵的認識。”吳越說著站起身來,“來,我帶你們去看看藍月老師的作品。”

吳越帶我們穿過又寬又長的走廊前往展廳,他邊走邊跟我們說:“工筆畫是與寫意畫相對應的,工筆講究一個‘工’字,描繪時要繁而不膩,多而不亂,盡可能地注重細節與寫實,所以我們又稱其為‘細筆畫’。而寫意呢,講究的是一個‘意’字,作畫過程中注重‘遺形寫神’,用墨運筆無跡可尋,隻要意在神在,濃淡均可,疏密隨心,肆意揮灑,方得其中妙趣。”

走著說著,已到了展廳。展廳四周的牆上掛滿了書畫作品,在展廳正中間有個四方的立柱,立柱四周立著高大的木質疏格屏風,屏風上掛著畫軸,因位於展廳的中心位置,十分醒目。

吳越帶著我們直接走向中間的屏風,他指著懸掛在上麵的其中一幅畫對我和小周說:“這就是藍月老師的作品。”

這是幅工筆畫。畫麵上,是條幽深的小巷,近處老舊木門前的台階上,坐著一位年邁的老奶奶正在編製竹簍,身後斑駁的灰白牆體上,掛滿了已經製作完成的竹簍。老奶奶的發絲、臉上的皺紋,手上的皸裂,緊密的竹簍編紋,舊門上的木紋,縱深小巷裏的磚瓦以及錯落的青石板路麵,都描繪得細致入微,纖毫畢現。

但將目光的焦距稍作調整,又是另一種完全不同的感受,穿著灰白褂衫黑色棉褲的老奶奶在畫麵中顯得尤為突出,其他場景都幻成朦朧的背景,頗有江南山水寫意中那種煙雨空蒙的味道。

看著畫麵,歲月無情流淌的歎息在心底悄然湧起。

我情不自禁地問道:“這是工筆畫嗎?”

“當然是的……但你看出了寫意的味道,是吧?”吳越對我的反應一點都不覺得奇怪。

“是啊。真是奇怪,隻要將視覺集中在老人的身上,就有了寫意的感覺。”

“這就是藍月的風格。傳統的工筆畫,多將目光集中在花鳥蟲魚和仕女身上,是貴族士人們的玩物。而她卻將目光集中於最樸實的平民身上,描繪他們日常生活的點滴,表達了歲月流逝與生活的艱辛,給人強烈的視覺震撼。更難得的是,她把寫意與工筆兩種完全不同的畫風通過虛實、濃淡等技法有機地結合起來,形成了這樣一種獨特的畫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