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路想先解決的就是固定的食物來源問題,當然這種固定也僅限於短期內。魚可以確定在短期內沒問題,隻是竹矛紮魚太過於麻煩,收獲的量也不大。
一百多人要吃飽,采集隊和狩獵隊需要用很長時間捕魚,用時並不亞於過去捕獲羚羊。
其次需要解決的就是桑多次反映的器具的問題。以前大家都是用一些動物的頭骨盛水吃東西,這次在路上幾乎失去了所有骨器,需要找到替代品。
最後是這裏植被比大荒原的多樣,所以狩獵也得改變方法。方法的改變就意味著必須使用新的工具,石路需要製作新的東西,新工具必須必長矛更適合這裏的獵物。
在河邊,一個獵手找到了黑曜石,以及其他能作為石料的石頭。為此整個氏族花了整整一個上午采集了一堆能用的石料。
製作石器水平比較高的族人集中起來製作石刀,石斧,更新原來的工具。現在由於有了柵欄,單獨留老人和兒童在山洞裏幹活也不成問題,石路就把狩獵隊全都派出去捕獵和采集。
洞裏的柴火也按照石路的要求碼的整整齊齊,不再和過去一樣,隨便扔一邊。火堆和柴禾之間設了一個隔離帶,石路可不希望洞裏被點著,那樣的話濃煙都能悶死人。
由於族人是第一次見識如何在冰凍的河麵上捕魚,參與的人就顯得十分興奮,不停的忙活。所有人都想試試從冰窟窿中紮魚,靠近山洞的河麵都被燒出許多窟窿,河上濃煙滾滾。
這樣密集的勞動,收獲也是巨大的,一個下午就收獲了足夠羚族吃五天鮮魚。石路及時製止了族人們的瘋狂,要是把離得近的河麵都給破壞了,今後捕魚就得跑遠,那不安全。
鑒於捕魚相對容易,石路安排了幾個人專門負責這事兒。還特地交待他們每天隻需去河裏勞作一個上午,其餘時間做別的活兒。
狩獵隊和采集隊大部分人手騰出來製作石器、到處伐木和砍竹子,族裏忙忙碌碌的沒有停歇的時候。這種分工相對明確、勞作目的明了的模式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大量的石器被磨製出來,材料也堆滿各處。
幾天後,又下了一場雪,不過不大。負責捕魚的獵手發現收獲變少,魚再也不像一開始的時候,見到冰窟窿就竄出來透氣。
附近的河麵基本被光顧過,最先燒開的窟窿又封凍了,再次燒開時幾乎都沒有魚。石路查看了以後得出結論:窟窿太多,魚就不集中;新燒的窟窿太大,竹矛夠不著中間的魚。
要解決這個難題,隻有把竹矛加長,或者找到別的方法替代紮魚。加長竹矛行不通,那會讓獵手不能掌握平衡,在光滑的冰麵上容易摔倒,甚至掉進窟窿。那就隻有新方法,石路選擇了織網。
他吩咐狩獵組和采集組到處搜羅各種藤條,選擇韌性較好而且結實的部分剖開,用火烤軟。軟的藤條被連在一起,做成幾米長的繩子。十幾條繩子做好後,石路就用它們編網。
編網的事兒比較簡單,這得益於石路曾經學過編竹籃,對網眼的尺寸能夠掌控好,不至於出現疏密不一。
網完成的很快,石路看著自己的作品石很滿意。這張網的網眼不大,至少一斤以上的魚逃不了。張開後網長四米,寬三米,四角係著長藤,方便收拉。
唯一讓他擔心的就是藤條的質量。竹篾比藤條牢固,隻是他沒法用竹篾,這兒的刀不夠鋒利,無法把竹子破成竹篾。
做好第一張網以後,石路帶著狩獵隊迎著寒風來到河邊,燒開洞以後放下網。看到魚竄起,吩咐隊員一拉,網起兩百斤左右的魚,藤條沒有什麼損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