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治具製陶(1 / 2)

華氏元年二月三日,負責捕魚的民兵報告河麵的冰有鬆動的跡象,同時在河岸上看到了草芽。四日,野馬群從西北的山穀中出來,奔向峽穀外麵。

石路暫時不決定捕捉活的,一是沒有條件養活,而是現在變得更寒冷,一月末的時候下了幾場雪,連陷阱都被覆蓋沒法用。馬場周邊的柵欄完成後,老人和小孩在月底主要就是冒著寒冷掃雪。幹活的人們周圍都燃起了火堆。

石路經過計劃,決定在整個二月製作工具,同時向族人傳授更多的知識。整個華氏部落的人繼續忙忙碌碌。

幸好這山穀相對還是暖和,偶爾的外出,除了風雪大的幾天都不受影響,一般等雪停了兩三日,地麵的積雪基本不阻礙行走,隻有一尺多厚,對於習慣了野外生存的原始人影響不大。

每天中午,能出動的人們都在伐木,砍竹子,去河邊收集能用的石頭。下午則集中在山洞裏製作工具,加工木材。

不久族裏就製作了足夠的石刀,石斧,石鋤頭。民兵每天出動一次,捕魚和打獵,基本滿足了每天所需。女人們則在製作獸皮衣服和草鞋。

晚上睡覺前,石路都會給長老們上課,學習一些數字和簡體字。而他用來記錄的獸皮都有了幾十張。

陸果帶著他的民兵隊專門的捕獵華洞背後梅林周邊的兔子,結果是華族人各個都有了頂兔皮帽兒。人們對這個本來動物用來作避寒的華穀十分滿意。

石路的生活也很愜意,除了有次帶著二十多人去取鹽以外,基本都呆在華洞和馬場忙活,不停的記錄和刻畫,規劃未來周邊的建設。

他打算圍繞著馬場和華洞所在的山建設一個小村子,現在天氣寒冷,消融的季節勞作的人的皮膚容易開裂,還沒法更大規模的勞作。如果是在大荒原,冬天基本出不去的。

或許是春天的來臨,以及食物的充足,桑和牛葉變得越來越光彩。特別是葉,長了些肉。每天晚上桑和葉都一起陪著石路。早上起來石路都有些腰酸,他都覺著自己有些過度了,不過還是經不起兩個女人的誘惑。

巫則每天都在忙忙碌碌,不停的在周圍尋找一些草根樹皮,希望找到合適的能用的藥材。在這個新的華穀裏,有一些植物是他不認識的,隻有等到春天到來的時候才仔細尋找。

一天晚上睡覺前,石路剛剛從桑的身上下來,桑抓著石路的那話兒自言自語說:“都跟你這麼久了,肚子還是沒動靜,是不是出問題了?”

葉也摟著石路的腰對他說:“再過一個多月,幾個有了身子的女人可能要生產了,我們還有什麼沒準備呢?”

石路一想,他能知道的就是熱水和營養的問題,這麼想著,應該提前製作陶器了,盡管現在取土不方便。

石路在另一個時空的時候,由於父親是個燒磚瓦的師傅,所以對於怎麼製作瓦窯磚頭等等十分熟悉,他打算先用最簡單的方法燒製,而等到消融以後才建窯。

從二月十五開始,石路帶著民兵隊在華洞南側的小溪,遠處的沼澤邊緣,以及河邊開始尋找粘土。在他小時候從父親那裏學到的經驗,在流水邊會有沉積的一些灰色的粘土,叫做土鍋泥,找到土鍋泥,旁邊也就有能夠用來燒製磚瓦的粘土。

這種泥由於經過河水的過濾洗刷,沉積在底部,非常緊密。土鍋泥不用再除去過多雜質就能用,不像別的粘土還得經過沉澱,過濾,粉碎才能用。

在雲南的一些少數民族中,他們用土鍋泥直接做成陶罐,鍋,幹了以後堆在一起,用稻草燒一些時間就能成功。

石路小時候玩耍以及上學後的假期都幫父親做過這些事兒。家裏煲湯和熬藥的都是用這種燒製後黑色的罐子呢!

找了幾天以後,終於在馬場北邊的緩坡中挖出了一些土鍋泥。帶回山洞以後,石路就用手做成了一個直徑兩尺,深度半尺的陶盆,慢慢的用火烘幹。

期間派人澆水以防止幹濕不均而破裂。白天又拿出去曬一曬——西北東南走向的山穀,陽光能從東南角射進山穀,比南邊的山還先照到太陽。

兩天的功夫以後,已經可以燒製了。石路讓人找來幹草和木柴,在洞外避風的地方砌了一個簡易的灶。盆放在燃料中間,燒製了一天以後,等冷卻了一看已經成了,敲起來有些清脆,也沒有裂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