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到六月間,雖然石路一直在忙,但每天都會觀察一下所種植的作物的情況。畢竟這是第一次種,時節也難以把握,而還不到一年也沒法總結。
小麥長勢一直很好,隻有粟在三月間生長緩慢而且死苗較多,大部分是被凍死的。而到了四月開始,所有的作物就開始茁壯成長。
豆子則比印象中原來時空的生長期慢一些,三月份基本上就是長了個小芽,還被凍死了些,和粟差不多。五月份六月的雨季中剛剛抽枝,到了六月末才出現花期,估計八月份左右才能收割。
不過這也剛剛好,花期避開陰雨連綿的五月到六月中旬,有利於授粉,否則會影響收成。最後能收獲多少,石路也沒把握。他估計,至少需要一兩年的時間,把這裏的季節變化情況弄清楚,才能確定種植的時節。
石路決定明年把豆和粟的種植時間放在四月的時候。根據今年的情況,四月基本回暖了。粟進入了五月的時候開始抽枝和長高,豆麥在六月份開始則已經陸續的有花出現。
由於花期趕上降雨密集的時節,雨季的時候部分作物稍微受到些影響。如果種植推遲一些,在七八月抽花,深秋能夠采收,這樣既不耽誤花期授粉也不會遇上冰霜。
而豆則四月種下,五月六月抽枝,六月末開花結果,到八月就能采收,這樣子基本上能夠避開五月開花而正趕上雨季受到影響。
小麥的花期也沒在雨季,而是剛剛在六月抽穗,這時候有的是陣雨,到七月可能就收獲。隻是五月的光照可能不足,穗子不算太好。
石路打算收獲以後就準備種冬小麥試試看,今年觀察到的氣候情況表明,三月左右河水解凍,青草發芽開花。四月花期正盛,五月雨季來臨前則有一些野菜的果實成熟。
這裏的氣候對比石路所知的時空來說,應該是更接近南方,種植冬小麥應該不成問題。隻要實驗幾年,確定收種的時令,就可以開始規模種植。
南瓜的花受到移植的影響不大好,最終在石路進行人工授粉以後,才保住了一個小的瓜。一個瓜隻要照料好,倒是能夠收獲不少種子,未來將用這種子作為來年的發展。
葫蘆倒是在移植後長的不錯,爬滿了架子,並且結了七八個果,而還在繼續開花中。年底的時候,裝水的葫蘆就能夠用上了。
倒是芋頭長勢最好,移植以後又長出些新芽。石路就把這些芽分開,把芋頭擴充為五畝,平日燒出來的草木灰大都施肥給這種塊莖植物。
雖然不知道味道如何,不過看其長勢,倒是能收獲不少。就算種出來的芋頭有毒,石路也有辦法把毒素去掉食用。
本來族人都不大懂如何照料這些作物,不過在石路的指揮下,逐漸的也掌握了些技巧。現在基本上不用石路每天盯著了,隻用把握好節令就行。
隨著新的柵欄工程的完成,族人們又回到原來的軌道,不論是打獵的還是采集的都回到自己的崗位繼續勞作。
由於五月間雨季的影響,加上捕獵日久,除了河裏的魚,其他獵物基本上三四天才收獲一次。兩次大規模的建設則又消耗了大部分的物資,所以現在的民兵隊和勞動組依然得不到休息。
石路對這種食物供應不穩定的情況很是擔憂,至少要到明年才能改變狀況。今年秋季石路打算準備進行一次大的全體狩獵活動,以便儲存足夠的過冬物資。
去年的狀況一定程度說來也算是走運的,快斷糧了就找到獵物的運氣並不是隨時都有,加上今年華穀裏有了人類,可能來此過冬的動物會減少。
這種狀況已經出現了些苗頭,自從從蟒蛇口中奪來鹿以後再也沒見過鹿群,野豬在附近也活動少了。比較常見的是山羊,躲在林子中,不過這種動物很難捕捉到,除了它們靠近神馬穀時就沒什麼下手的機會。
石路還擔心的就是洪水問題。進入六月以後,天氣不再是五月那種連續幾天的下雨天,而是兩三天下一次陣雨,河水繼續往上漲。
在建房之初,石路都想過另外找個高的地方安家,不過查看了河水上漲幅度以後,稍微放心了些。現在的水位比起冬天冰凍的河麵高了一米左右,而高地和河麵的垂直距離還有十米左右呢。
養殖的進步倒是很快,野豬這東西什麼都吃,一直關著則更肥。每天有兩個人負責把一些骨頭,雜草等等統統扔進去,旁邊還挖了個池子作為積肥的地方,和豬圈相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