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石路帶的探索隊,都是由民兵中選出的掌握竹排的好手組成。他打算等春季大捕獵的時候由他們指揮其他的竹排,故而這次讓這些人學會操作簡單的帆。
沿著河,在浮冰中小心的穿梭了一天,就接近了當初發現稻穀的地方。這時候外麵的大沼澤已經解凍了一半,特別是越往南,解凍的越多。
走了兩天,拐進來自東北方向的一條支流向上航行十裏左右,隊伍發現了大沼澤的東北岸。那條被石路命名為羚羊河的支流就從沼澤北邊的丘陵地帶流出來。
順著羚羊河進入丘陵不到一裏,有一個不太深的峽穀,周邊沒有多少樹木,卻顯得隱蔽。這是族裏來自熊族的人彙報給石路的,當初他們曾經在此居住過,那是跟著北歸的一大群動物來到這裏的。
在這被命名為羚羊穀的山穀中安排了臨時營寨以後,眾人翻過峽穀東側的山丘,發現視野一下子開闊起來。南邊遠遠的可以看到大沼澤,沼澤和山麓之間是平原地帶,和羚羊穀以西的丘陵是兩個不同的地貌。
下了山丘,一直往東走了三裏,石路發現這裏草少了,冬天不落葉的灌木也有被啃過的跡象。清理了地上的雪和正在融化的冰塊,底部有秘密麻麻的腳印,可以辨認出的是鹿和羚羊,沒有發現牛的痕跡。
這裏是被動物常年遷徙踩成的路,秋天遷徙以後,冬天路上無法長草,因此就顯得光禿禿的,一直向著南北延伸。
石路順著南邊走不久,就到了大沼澤的邊上。這裏的沼澤已經融化,人無法過去。
在水裏能看到鱷魚已經出現,特別是動物遷徙的路延伸進沼澤的地方更是密密麻麻。石路隻好帶著人返回了營地。
第二天,搜索隊乘著竹排退出羚羊穀,找到水路往那條被踩出來的路靠近。三天後就在沼澤的北邊找到了路進入沼澤邊緣的地帶。
這裏的草已經開始發芽和部分開花,比華穀早了半個月。而動物遷徙的路就在沼澤邊,一直延伸到南邊的梅河——梅河在這裏變得很寬,但是水也變緩變淺,而且還拐了個灣,流向東邊。
遷徙之路就延伸進河裏直到南岸。由於雪已經融化,可以看到綠草中一條泥濘的寬帶子從北而來直到河裏。
兩裏多寬的河床可以看到河底,並且河麵不時地漂來上遊的浮冰,周圍鱷魚已經在泥潭裏翻滾。河南岸,沼澤的東邊也隱約的看到綠色的一片草原。
來自熊族的人對石路說,每年動物都會集中在這裏過河。河裏的鱷魚很凶,他們經過兩次,都有人被鱷魚咬,過河的動物被吃掉的不計其數。
石路心想,看起來從這裏開始沿著沼澤邊走,就能到華穀的穀口。不過步行可能需要十多天,遷徙的路也就這一帶集中。
按照熊族的說法,再往東北還有條從星星湖出來的大河,那也有一個能渡河的地方,估計動物就是從那渡河然後沿著東岸到達的大荒原。
考察完附近的情況以後,隊伍們就立即返回了部落。回程沒有考察的任務,加上春風很大,帆很管用,四天就到了。
石路決定把獵場就擺在羚羊穀的東邊,一是近,比渡河點近了兩天。二是隱蔽,那裏捕獲的獵物可以運到羚羊穀進行初步醃製加工,然後裝上竹排運回去。
不過由於考慮可能會捕獲一些活物,特別是鹿和羚羊,所以也特別改裝了幾個竹排,每個竹排能運五十隻活鹿。
確定了捕獵的地點以後,剩下的事情就交給和以及陸蔥,讓他們製作竹排準備工具,而石路則忙著準備育秧苗。
雖然山穀內草芽還隻是剛剛出現,比起外麵的一片綠還是有些寒冷。不過要在四月末完成插秧,這時候就得開始培育秧苗。
石路把育秧苗的田選擇在麥田的邊上,這時候的麥田已經鮮綠了,估計十天後就一片綠油油。在建培育秧苗的田時就可以給其施肥灌溉。
田弄的很簡單,劃定一畝多的地兒,成長方形,隔成四塊。隴上田埂,田裏撒上些化糞池裏弄來的肥水。再鋪上一層枯枝敗葉燒了一把,最後引入溪水就完成了。
完成以後三天,石路把種子撒下去,並且讓陸果派人看著,防止水太多衝壞田坎或者幹涸了殺死幼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