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六章 等級初始(1 / 2)

當內部組織結構調整完畢以後,隨之而來的就是待遇的確定。人們不停的勞作,都希望得到回報。選出更多的管理者,不能讓他們白幹活兒,必須有相應的報酬。

在部落的遊獵時代,族長、巫、狩獵隊長和采集隊長要分到最好的食物,這是由於他們要擔負起族裏的大小事務。一個有經驗的族長能夠找到獵物,一個出色的狩獵隊長能指揮著大家獲得更多的肉食,巫是族人生病時的唯一依靠,哪怕不怎麼靠得住。

在華部落定居以後,長老們以及各級組長隊長所獲的的優待很簡單,用餐時的優先權以及長老房屋的優先權。

至於其他物資的分配上,基本和眾人差不多,吃的住的就沒有什麼區別。一些小組長也並不是一直擔任其職務,隻要發現更合適的人,石路就會撤換他。

沒有人會反對,畢竟當不當一個管理者都無所謂,吃的住的都和大家一樣,幹活不同而已。在普通族人心目中,隻有族長和長老們,才算是管理者,這和過去沒什麼區別。

不過石路想做一些細微的調整,避免出現怠工的現象。如今已經有一些苗頭,在食物充足,又溫暖的時候,勞作效率就不是那麼高了。這也是大荒原時代留下來的習慣。

遊獵時代的民族,由於食物保存不易,往往在獲得一兩天的口糧後,就會休息。這種模式,一是為了節省體力,二是為了節約食物。

有時候幾百人的氏族,一整個冬天都隻能吃到很少的東西,但又要保證開春時有力量打獵。久而久之,族人也就形成了這種習慣,盡管人人都在忙碌,隻是看到衣食無憂的時候,總有些惰性表現出來。

石路把部落中的人劃為幾個等級,按照等級分配。族人是核心等級,擁有分配的優先權,管理者也是在族人中選,武裝人員也是在其中選擇。

族人之外就是遊民,遊民與族人的區別在於不能參加管理者的選拔以及軍隊,分配也次一等。最後一等就是俘虜,他們作為被強迫者,還需無償勞作。

族人的管理人員中,長老會獲得一套院子,平日的勞作中獲得的工分將是普通族人的五倍。以此類推,各組長和隊長也有了相應的待遇。

石路通過收益的差別對待,讓族裏的分配初步打破了平均主義。暫時還隻是讓管理者獲得更多的實物,相對於其他族人,他們並沒有什麼特權。

不過這個時代搞什麼平等民主也不適合,大多數人也不願參與。石路也就按照過去的傳統辦,出現族人都佩服的有能力的人,帶到神廟裏由巫占卜過後,石路決定是否使用他。

在大荒原中,氏族和部落的族長和狩獵隊長就這麼選出來的,大家公認能力強,巫才占卜,接著族長決定。新的環節中加上了桑對人才的考察測試就沒對傳統改變多少。

軍隊的待遇得到了明確的提高。普通士兵的待遇等同於非軍事人員中的最基層隊長的三分之二,受傷後擁有基本待遇。以此為基準,每一級就增加一些待遇。以後軍每年的衣物將由部落免費發放,建立獨立食堂,隻提供士兵的飲食。

今後士兵繼續維持集體生活,隻有軍官有單獨住房。不過士兵也不是終身,在服役期積累的積分能夠在退役後享用更好的東西。

暫時這些專門的武裝人員雖然報酬比別人多,不過他們人數並不多,石路打算在訓練中把他們當做指揮員培訓,一旦情況緊急的時候,就可以帶領普通民兵進行作戰。

加上未來由於探索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動用他們的次數隻會越來越多。當大部分族人都安全的勞作而他們依然在拚命的時候,待遇就必須提高。

隨著生產的發展,未來還會從管理中分離出去一些內容,至少石路想把生產往更深的分工方向引導,而不是如今的模式。

石路也擔心,現在大家都在有組織的勞作,萬一有一天,把農業和手工業完全分開。讓他們自主的發展,現在的管理層會不會因為失去一些權力而不滿。不過這會也顧不得這麼多,隻能稀裏糊塗的先幹著再說。

桑也提到了一個問題。俘虜中的女人很願意跟隨華部落中的男人,因為那會獲得更多的好處,也能少幹一些活兒。特別是當初內務組選出的一部分人進入華村,負責打掃房屋、幫忙做手工的,更容易和族人接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