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石路忙於外交期間,長老們試過那方法,但沒成功。
長老們彙報說,最常見的病就是拉稀,而且傳染最快。石路想了想,寫下了自己回憶起來的藥方,讓巫去找相應的藥,然後混合著石灰水給兔子吃。
至於好不好使,還得看效果再說。石路給巫開出了蒲公英、吳茱萸、艾草和槲寄生等藥,讓他慢慢配,至於如何讓兔子吃下這些怪味的玩意兒,那就讓飼養的人琢磨。
兔舍的問題,石路決定分散養殖。神馬穀可以養一些,各村也能養一部分。就算是河的北邊的陵園附近也能養,現在那裏已經養著牛了。
野雞如今也幾千隻,分為幾個場飼養。飼養的時候麵對的主要問題還是疾病。
好多時候,這些稍微長大點兒就被剪掉羽毛的鳥都萎靡不振,然後第二天死掉。最多的時候,一次死上百隻。
對於這問題,石路采取了另一種方法。他打算讓飼養的人把麥麩、稻殼和粟米糠同動物油一起炒,每隔一月喂一次,就能起到一定的預防作用。
至於平時的飼料,大都是各種雜草,蟲子和小魚等。石路還舍不得把這類東西給它們大量供應。
讓石路頗為遺憾的是,這些鳥依然還是在春天的繁殖季節才下蛋。他都養了幾年的野雞,卻依然不能每天吃到雞蛋。
他也不著急,慢慢的等就是。隻要多馴養幾代,然後保證飼料充足,他相信能找出產蛋的品種來。
同樣的,野雞也將被分到各個據點飼養,而不是都集中在華村。這樣能讓各個村都能吃到新鮮的肉,也方便就近積肥。
相對來說,這些較小的動物的問題還不是最大。那些愛吃草喜歡奔跑的牲畜,才是最大的問題所在。
華穀還是太狹小,大部分是森林和竹林,草地太少。
如今華部落有六百多匹馬。這幾年,來華穀過冬的野馬基本被捕獲,加上新下的小馬駒,已經形成一個很大的馬群。
馬群就喜歡奔跑,如果一天不拉出去跑幾圈,它們就會精神萎靡,幹活的時候效率不高。原來還能在十裏平原以及沿河放養,現在隨著開發的深入,能放馬的地點少了。
過去馬群都是在神馬穀和梅河盆地過冬,被圈養後,族人也經常把它們拉到那裏。不過隨著開發的進行,能放馬的地方都會被墾荒。
馬也不像別的動物隻需要一塊小的場地就行,它們需要跑很長的距離。飼料也有特殊要求。馬群隻有在冬天才吃竹葉,別的季節都不碰。華穀裏它們喜歡的草也不多,所以飼養很困難。
今年以來,大部分的馬都變瘦了,而且精神不好,再也沒一開始的那種野性和靈氣。長老們都認為,這是給它們的活動不夠。
石路需要找一個馬場了。馬場應該是一塊很大的草地,至少十裏左右,才夠馬群奔跑。顯然,華穀裏沒有這樣的地方,平整的盆地那都是森林。
外麵能選的地方,目前就有兩個。一個是北邊的大荒原,那裏是馬的故鄉。稀疏的樹叢和廣袤的草原最適合馬群的生活。
但那裏太遠,不合適。盡管華部落已經找到通往星星湖的捷徑,但算起來,一個來回也得二十天。因為不可能每次都像石路那樣,晝夜不停的劃船趕路,中間是要休息的。
另一處就是華西平原,隻要在桃部落的舊棲息地建設據點,就能開始牧馬。那一帶馬群也熟悉,部落南下時,經常帶著馬經過那裏。石路的火雲對華西平原的草就特別喜愛,在那裏不愁飼料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