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九章 運輸擴充(1 / 2)

華部落的擴張,實際上是快速的。短短五年,就由一個不足百人的小氏族,發展成為超過萬人的大部落。這樣帶來的結果就是活動區域相對擴大,並且在一定距離內來往比較頻繁。

運輸的方式和人員也不斷的擴充,到華氏四年的年底,部落已經有一支一百多人的運輸隊。當繁忙時,臨時運輸隊曾有五百多人。

“在梅河,船和竹排順水時每天能走七十裏,逆水時能走六十裏。”葉彙報道,物資分配調運由她負責,“路修好之後,運輸隊在南梅河路上,到達錫村步行要三天,馬車牛車兩天。”

“老虎灣到百裏村之間還應該有個據點,運輸隊很難保持最快速度,中途需要過夜一晚上。”她接著補充道。

錫村通往華村是目前最主要的運輸通道,主要是錫礦的運輸。沿途又有百裏村的木材、煤村的煤和神馬穀的兩種重要物資:銅和鹽。

梅河能夠通航的季節還方便些,冬天就困難了許多,時間也需要更多。畢竟正式的運輸已經不能像開始探險的時候那樣,為了趕時間就晝夜趕路,也不必像查看熊山那樣用二十天。

明年開始,通往華穀外的運輸也要繁忙起來。不論是送物品到蓮部落還是到大荒原,都將比過去頻繁許多。

要順利的完成這些任務,運輸隊麵臨的難題就必須得到解決。今年運量不足的問題就比較突出,特別是一旦需要大量的調運時,就會耽誤日常的事兒。

修路的時候,幾千人的運送就集中了部落裏所有的竹排和船。這還不夠,葉緊急的製作了些新竹排才勉強完成任務。

當人送過去之後,他們所需的工具、糧食等補給成為了運輸隊的主要運送任務。那段時間幾乎每天都有竹排從華村出發。

在修建百裏村和後來修煤村的時候,那邊就差點斷糧。幸虧南梅村和錫村都有收獲,不然築路隊可能就挨餓了。隻不過由於石磨沒有運到,他們吃了兩天的水煮麥粒。

“現在水路和陸路都是由兩個運輸隊分別負責,我在村裏分配任務。”葉說,“由於據點不近,百裏村常常出現船到了,車隊沒來的情況。”

“把兩個運輸隊合並吧,選出一個得力的隊長管這事情。”石路決定道,“華穀以外的運輸,也包括進來,不再由軍隊來承擔。和隻需要負責沿途安全就行。”

除了合並之外,石路還決定擴大運輸隊,正式定名為運輸組。人數擴充到三百人,船也要增加一些,同時運輸組裏也要分成幾個隊。

陸地上,分為兩個小隊,輪流的在南梅河路和華村勞作。其中在華村的小隊要負責把煤炭運送到老虎灣和神馬穀,運回華村的由船負責。畢竟運煤的任務不是每天都有,他們也來得及。

水運的部分,成立船隊負責。船隊分為三個隊。平日三個隊就在百裏村到華穀外的雲夢澤範圍內執行任務。有了外出運送交換物品時,抽調一個隊執行。

來往調度的方式就用過去在羚羊穀打獵時的方法,幾個隊來回的接力。這樣就能夠防止葉所說的銜接不上的問題,提高效率。

冬天的時候,運輸組的所有人都將放棄車和船,采用雪橇的方式來回奔波。等葉計算出需要多少雪橇之後,就由木匠作坊去完成。

馬車也需要改進。一開始的時候由於道路的限製,石路選擇的是兩輪的馬車。如今主要的通道都修過一次,四輪馬車可以使用了。

銅的大量使用,馬車也能進一步的改進,有些木板輪可以淘汰掉。當使用了大量的四輪馬車或者牛車的時候,牲畜就不必承重,可以拉動更多的貨物。

獨輪車是目前使用最多的運輸工具。部落裏每一個組都在大量的使用這種方便的工具,運輸組也不例外。陸果提出,由於運輸組用的需要走更多的路,希望石路批準在這些車上使用骨膠,石路同意了。

船和竹排是一個大問題。現在並不是造不出來,隻是長期泡在水裏,容易壞。竹排還好說,製作很簡單。船就難辦了,時間一長,底部經常出現木材腐爛的現象,有時候還嚴重漏水。

石路一開始就知道這是因為缺少防水的材料造成的,這時空他沒地兒去找桐油和油漆。之前用的動物油脂不大管用,相反這東西吸引了一些河裏的不知名蟲子來啃食。

“羽部落那種奇怪的藤條的漿,是不是能用來塗在船上呢?”陸蔥聽到這個難題時突然說。

“對啊!既然能粘合羽毛,木板應該不成問題。”石路說道。

“可是族長啊,你忘記了嗎?做羽衣時,紅鳥是脫光了然後塗上那汁液才能粘牢羽毛的。造船時怎麼辦?”夢提醒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