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亞麻的事兒安排好之後,石路就下山,到了百裏村。這時他解散了探險隊,讓隊員們各自歸建。
百裏村的建設變得更加完善,柵欄被土牆替代,房屋也增加了不少。加上現在成了山上各項工程的指揮中心,因此如今在這裏集中了幾千人。
由於西北方牧場建設和戰鬥的需要,這裏的建設進度一直被打斷,繁忙的時間,物資都被集中運到山上。本該六月就完工的橋,一直到八月份才完工。
不過完工後,從錫村到百裏村就更加方便了。如今沿途又建起了更多的據點,這些據點除了作為中轉站之外,就是作為新的開墾中心。
新完工的橋被稱為百裏橋。這種建築方式,是華部落第一次采用,因此石路到來之後,吩咐巫來舉行一個竣工儀式。
橋長也就十幾米,寬三木,全部都是用木頭搭建而成。底部也用上些石料,不過並不多,按照石路估計,這橋能用個十年也差不多了,到時候技術的進步,就能換成石橋。
桃如今還在忙碌北邊建設的事兒,由於需要調度人員和物資,所以她經常在百裏村指揮。參加完橋的竣工祭祀儀式後,她提出了新的造橋的要求。
“族長,中梅河上,也應該造一座橋。有部分伐木場就在河的東北邊,沒有橋不好運東西。”桃說。
石路一看,這還真是個問題。中梅河穀到鹿村的路,起始的階段就在玉河與中梅河之間。河水的流量卻有限,不同於下遊的梅河,中梅河出口十多裏範圍,一年就六月到七月能航行。
“恩,現在有經驗的人也多了,你挑幾個人去看一下吧!還有,玉河和熊山之間,也挑選個地方造一座,未來北岸開發用得著。”石路對她說。
研究完橋的事兒,石路就帶著雲,在梅花山的果園和村子周圍開辟出來的地方查看。他打算看一遍之後就回華村。
梅花山的果園和部分竹林一直由桃負責,如今已經采收了部分。如今山上種了些桃樹,並且還修建了幾條小路。麵向東方的山坡,被圈了幾百畝,伐木工正忙著除去雜樹。
耕地也比以前多了些,百裏橋的另一端,南梅河路的兩邊已經開墾出不少的坡地,再過一段時間,種植的粟和豆就能收割了。
東邊沿著梅河南岸,村裏也在四五裏範圍內,開墾了不少土地。工匠們還做了一些大水車,用來灌溉。百裏村打算明年沿河再建設一些新的據點,爭取同南梅盆地的耕地連在一起。
“這裏的糧食未來也將增產,是該考慮建設磨坊了。三條支流的水那麼急,不用也是浪費。”石路吩咐正要提前返回華村的巫,“讓陸果爭取在秋收前,完成這個事情。”
確定了要修建磨坊的事兒後,石路就開始尋找周圍合適的地點。南梅河的水比較急,不過地形上不適合建設溝渠引水。中梅河水量比較大,但距離百裏村近的地方,水流平緩。隻有玉河的入河口附近,布滿丘陵而且水量較急。
玉河還有一個大的優勢,就是由於坡度大、水流急,冬天並不被凍住,一直到離著梅河一裏多的地方,才出現封凍。如果建設磨坊,一年四季都能用,哪怕冬天水量減少一大半,也不會影響石磨轉動。
選定了地點後,陸果就帶著人到了。石路吩咐他馬上施工。磨坊就建在玉河的東岸,屬於熊山的西南山麓地帶。離著百裏村也不遠,不到兩裏地。
挖引水渠的地方,要經過一個緊靠著山的丘陵。陸果運來了更多的銅質工具,還調來五百俘虜來施工。
挖了幾天後,建築隊伍在那山丘上挖出了些紅色的沙礫。石路過去檢查進度的時候,仔細看了那些紅色沙礫:“難道是附近有鐵?”
帶著這個疑問,他讓人在四處深挖洞,把石頭挖出來給他分辨。磨坊的周圍,紅色沙礫數量倒是挺多,不過沒有發現能用的礦。
一直挖到丘陵背後的山腳的時候,施工隊才找到石路要求找的紅色的石頭。這時石路也不敢肯定這是不是鐵礦,隻能在各處挖了些樣品,然後運回華村。
找到疑似鐵礦之後,石路就帶著雲,沿著河進入了梅河盆地。這是梅河盆地開墾後,石路第一次前往查看。新建成的梅河村,就坐落在神馬穀和百裏村中間的河邊,這裏作為盆地開墾的中心。
梅河盆地能開墾的土地更多,不過暫時隻是在梅河村周圍開出了幾百畝。十裏平原的土地實際上已經能養活兩萬人,加上魚類和養殖,食物已經很豐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