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1968年大學畢業的,當年的大學畢業生基本工資是52元,寧夏是困難地區,加上困難地區補貼,也隻有54元多點。可這在當時,是高薪階層,許多年齡比我大的幹部,月工資不足30元的一大片。
54元的標準我拿了十多年,到1982年才有了提一級的機會——好像是7元左右。那時,哪個家庭裏用得著保險箱?打補丁的衣服是不需要保險的,最貴重的三大件——手表戴在手腕上,收音機放在桌子上,自行車鎖在屋子裏,要個保險箱裝什麼?
可看圖中,王三豐家開始有保險箱了,不是王三豐搞的,是他兒子圖新鮮弄來的。保險箱走進了普通人家,說明生活富裕了。什麼時間?改革開放以後。沒有一個字提改革開放,但事實往那兒一擺,語言就顯得多餘了。
這是對改革開放的異曲讚頌啊。看圖中的那個年輕人笑得多歡暢,兩位老人雖然被小小地捉弄了一下,有點意外的驚惶,但當他們弄明白事情真相後,豈能不轉驚為喜!
俗話說,使房子美麗的不是窗簾,而是櫥櫃。為什麼?因為窗簾隻是表層的東西,而櫥櫃才代表一個家庭的“內容”。這和人的貴賤一樣,使人高貴的不是他的服裝,而是他的素質。
賴不著
王三豐和史若馨座位都在左邊,史若馨擔心:“咱兩個都這麼胖,坐一邊兒會不會把飛機壓翻?”王三豐說:“沒關係,你看飛機斜了就坐我腿上,座位上隻坐一個人,出了事他也賴不著咱。”
不會遊泳
空姐講安全知識,史若馨緊張起來:“飛機要出事?”王三豐給解釋:“不是要出事,是講萬一有情況,怎麼應付。”她不安了:“火車、汽車咋沒人講如何逃跑?坐飛機這麼不安全。”王三豐說:“沒關係,萬一有事,飛機也會落海裏,摔不著。”史若馨說:“我不會遊泳,掉海裏也是個死。”
母傷
史若馨還想著安全,說:“萬一飛機掉下去,你是因公出差,可以算公傷,我是自費,算什麼?”王三豐說:“母傷。”
閑心
一個問題一直困擾著史若馨,飛機落地後,她悄悄問:“哎,你說,飛機上的廁所,有底兒沒有?”王三豐隨口說:“可能有吧。”史若馨說:“哦,要沒底兒,萬一碰上個便秘的,拉個幹屎橛子,不砸到人頭上了?”
“鴿哨”坐飛機,頭回,甚稀奇。響聲如雷,力大無比,百來斤大胖子,馱起好些對。未曾坐穩,鑽進雲層裏。座兒下有泳衣,窗兒是圓的,空姐送報又送水,不怕吃多了拉稀。最讓人納悶的,不知廁所可有底?要遇上便秘的,屎橛子砸著人,官司吃得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