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時間,張文滔帶領市局相關人員到個縣市區調研食品企業的監管問題。銀山縣質監局是調研的最後一站,銀山縣質監局的局長因為生病住院,由分管食品監管的副局長將春明代表銀山縣彙報工作。
將春明彙報的時候說,首先感謝市局領導百忙之中到銀山檢查指導工作。然後他說,在黨中央、國務院、國家質檢總局、省委、省政府、省質監局、市委、市政府、市質監局、縣委、縣政府、特別是在市局以張局長為領導的黨組的正確領導下,銀山縣質監局高舉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的偉大旗幟、努力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堅持科學發展觀,堅持情為民所係、利為民所謀、權為民所用,全力搞好銀山縣的食品生產企業的監管。將春明表示,他們還努力按照國家質檢總局“強化責任,重心下移,打扶結合,規範發展”的十六字方針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得到了縣委、縣政府和市局的好評。看到將春明老是說一些套話空話,張文滔叫將春明不要照著稿子念,他問幾個問題,讓將春明回答就是了。
“你們銀山縣全縣有多少食品生產企業?其中規模以上的企業有多少家?全縣所有的食品企業中獲得生產許可證的有多少家?各種食品企業的分布情況是怎樣的?”張文滔一連問了幾個問題。
“這個,這個,全縣食品企業大概有二百多家吧,其中規模以上的有……有二十多家吧,獲得生產許可證的企業的數量我馬上叫質量股的人統計。”將春明說得結結巴巴的。本來,將春明想趁張文滔到銀山調研的機會好好表現一回,爭取挽回上次公開選拔吳都縣局局長的不良印象,所以他專門安排辦公室寫了這個發言稿,誰知道張文滔不喜歡這種務虛的稿子,搞得將春明很被動。
“不要統計了,你看看你的彙報工作,盡說些無關痛癢的官話,套話,假話,空話,一點實際作用都不起。作為一個分管食品企業的副局長,最起碼對你的監管對象的情況應該清楚,你看我問你幾個問題,你回答的時候用的都是“大概”、“好像”之類的詞,根本沒有做到心中有數,這樣怎麼能把食品監管工作搞好?”張文滔越說火氣越大,“你們這樣的工作態度、這樣的工作效果怎麼能讓市局放心,怎麼能夠搞好工作,下來以後要認真地反思,加緊整改,下次我再來檢查,如果還是這樣的話,我看你這個副局長要暫時放一放,先去充充電再說!”
通過調研,張文滔發現全市的食品監管工作主要問題在於,一是機構不全,人員缺乏,物質保障幾乎為零。沿海市縣兩級質監部門都沒有專門的食品監管的機構,食品監管的人員沒有專職的,全是兼職,根本沒有什麼上的物質保障。二是食品監管形勢嚴峻。沿海全市有兩千多家食品企業,但是百分之八十以上是位於城鄉結合部和鄉村的小企業、小作坊。生產環境差,生產條件不具備,隨意使用食品添加劑,有個別的企業甚至使用過期的食品原料,或者回收的食品作為原材料進行生產。食品安全的隱患非常嚴重。三是監管手段和方法缺乏。質監部門管理食品企業的時間不長,沒有現成的監管經驗可以借鑒,全靠摸索。監管手段落後,監管人員到企業後不知道如何管,這些問題都是需要解決的。張文滔思考了很久,後來他寫了一篇名為《關於如何搞好食品監管工作的思考》的調研報告。在文章中,張文滔詳細地分析了食品監管工作的現狀,提出了從健全機構、培訓人員、增強裝備、探索方法、建立長效監管機製、實現食品從原材料進廠到產品出廠的全過程監管體係等建議。這篇文章,開始在省局的簡報上發表,得到了錢伯雄的肯定,後來省報的一個編輯看到了認為很有價值,就拿到省報發表,得到了大家的好評。再後來,省局確定把沿海市作為全省食品監管的試點市,並且專門從省局抽調人員參與試點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