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多時,白芸道長緩緩而來,像是乘徐徐微風來的。他和王兄寒暄幾句後,帶著他爺倆來到自己的道房,落座八仙桌旁,白芸起身倒茶,拿起盤中的糕點遞給王孟吃。來意去留自不必說。臨走時,白芸帶著王孟送王兄下山,王孟麵帶傷感,也想隨爹爹一起回家,咿咿呀呀的,最後還是沒說出來,滿帶痛苦的眼睛最終也沒留下一滴淚來。就這樣王入緒走了,略顯頹廢的背影是他的果斷和不舍,對於兒子的將來他完全相信他的老友——白芸道長。
兩人目送他的背影,背影越變越小,越變越小直至消失東方那刺眼的光芒裏。雲霧散去,才看到道觀的外貌,卻不能看到它的全貌。紅牆黛瓦,灰地藍天,屋頂上方略帶彩光。觀,麵東朝西,門為軸線,全觀南北對稱。院場兩旁東西走向的耳房若幹,比不上主殿宏偉高達,但也強上山下居民房屋幾倍,正對觀門的是前殿,前殿後方的又有一大殿,比起前殿地勢更高,必須再拾級而上。再後麵也許還有屋舍,或許沒有了。
白芸並未帶王孟好好參觀參觀,也許他覺得來日方長並不急於一時半刻。
白芸道長讓自己的三徒弟逸仙帶他沐浴,脫去俗家衣換上道袍。一切完畢後,用給逸仙一個藥方,命他到觀內藥房捉藥,熬藥。自己則搭上王孟的脈,望聞問切一番。藥方是王入緒走時留下的,上麵寫著王孟在家吃的常用的藥,主要是秦皮、薄荷腦、豬膽等明目開竅的藥。是道半個醫,道家注重養生保養,采天地靈氣續命。醫術也精通些。白芸道長看著這一張張名醫藥方,對著王孟的症狀並無不妥,可這小孩吃了四五年終不見好呢?先讓王孟這樣吃這個藥吧。
什麼藥呢?明神湯。俗氣的名字但是藥效確實好得不得了,是補腦用的佳品,提高記憶力簡直可以看做順帶的功能。這種湯藥在曆年的秋闈科考的銷量最好,因為它的效果也無疑是最好的,對於臨時抱佛腳的公子哥來說,也是考試必備之佳品。
帶了宋朝這種藥也是在文人學子界風靡一時,聽說二十七歲才發奮讀書的蘇老泉,就是因為每日飲此湯劑才能在科考中如有神助,成就“一門父子三詞客,千古文章四大家。”的佳話。
這種靈藥但凡大一些的門派都有出售,但是價格不菲,一茶盅的湯劑要一斛珍珠可以等值,就連佛門這樣四大皆空的淨地,你要是添得香油錢不夠多,也休想為一聞味道,看一眼湯色。
對於外人來時這湯藥金貴的很,可是在白芸道長看起來貧賤的很,不是白芸道長視金錢如同糞土,而是隨雲峰的後山上有許多製作明神散的藥材,隻是都長在懸崖峭壁上,不是能被人輕易采到的。
一晃三年過去了,所喝掉得明神散的湯藥,一定不比王羲之涮洗毛筆的墨池的水少。定然效果十分的明顯,八歲的王孟簡直激靈的就像是猴子似的。
白芸道長肯在王孟的身上下如此巨大的血本,還是看中了王孟的不凡之處,必定日後能夠光耀隨雲峰,震懾天下。為公為私白芸道長都認定王孟能夠成為自己的接班人。那時的王孟隻有八歲,機靈的八歲。
可是王孟的爹,王入緒突然有一天要帶著小兒子回到家中。他並非是卸磨殺驢的人,眼見自己的兒子聰明伶俐了,就忘卻當初白芸道長的好意。而是此時的王孟的母親依舊病入膏肓,家中的人都是亂作一團,有的跑進跑出的照料,有的人則是準備夫人的後事。
如不是萬不得已,王入緒可不會這麼唐突的上山接他下山,如不是這個世間隻有他和白芸道長能夠壓製住王孟,王入緒也不必親自上山,派家丁一封書信就好。
若是真是寫了一份書信,王孟會在路上更加的拖延,不是他小小的年紀如此的不孝順,而是他小小的年紀做事情已經是相當的謹慎——考慮來的人是不是騙子;是不是拐賣小孩的……
\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