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忽聞漁陽戰鼓聲(1 / 2)

本來朱載垕建設的事情搞得風風火火,十七號,突然接到戰報,十三號,俺達汗進攻宣府。朱載垕立刻命令,寧夏延綏也進入了戰備狀態,原本正在建設營地的部隊都被派往了邊境。朱載垕自己也打算前往邊境開始巡查,並且從王府拿出來了十萬兩銀子讓就地采購了大量的牛羊雞鴨之類的。二十號開始巡邊慰問,在寧夏平虜所跟士兵一起聚了個餐,然後慰問表演了一場教會了士兵幾首軍歌。二十一號,到了鎮遠關,一路上一個關口停留兩三個小時,檢閱一下部隊,然後鼓勵幾句,發放一些慰問品。然後繼續下一站,到了二十三號,到了中衛,西線檢查完畢,開始馬歇人不歇,快速的往榆林趕去。

二十六號下午到達榆林,結果就收到戰報:十六號,周尚文在曹家莊打敗俺答,十七日,宣府總兵官趙國忠又在大滹沱打敗俺答,兩天兩次挫敗俺達汗,俺達汗退兵。也就是說,在在朱載垕接到戰報的時候,其實戰爭已經結束了,自己後麵所做的準備,其實有沒有都一樣。前麵有於是緊急軍情,六百裏加急送到的,後麵的戰報,是三百裏加急送過來的,送過來差不多六七天,加上自己一直在巡邊,趕到了榆林才知道這個情況。

這雖然並沒有影響到朱載垕繼續巡查邊境,但是讓朱載垕第一次對於這個時代的情報傳遞速度感到一種怨念。你說一場戰爭打響了,四天後才知道,結果更搞笑的是,結束了,我這邊才開始準備。

於是在路上,朱載垕想得最多的就是,怎麼才能提高這種信息傳遞速度,並且電報被發明出來的可能性有多大?最早的有線電報十八世紀就出現了,其實技術並不難,就是使用電作為信號,然後用二十六條線路,給每條線路釋放一次靜電,代表一個信號,每個信號代表一個字母,電信號翻譯過來就是電報。但是仔細一想,實現的可能性很低,這個時代的工業連最簡單的電線都製造不出來,沒有電線的電報,就是個玩具。說到底,還是工業基礎太差了。

一路上雖然在巡查,但是讓朱載垕想得最多的是如何高效的發展工業?過去雖然說有個大概的計劃,但是從來沒有迫切好感,尤其是知道了歐洲這時候的情景,這種迫切感更少了。但是這次的經曆,讓朱載垕決定放棄把歐洲作為參照,而是專心的發展國內。

發展的第一要素就是人才,雖然從小就有一個伴讀班,到現在確實培養出來了很多理工人才,但是這麼點人,放在這個諾大的帝國,實在是太少了。況且這些人中間除了半數在理工科成績優秀,其他的人都隻是能過關而已,他們的重心還是在學習軍事、經濟、政治、法律、美術、音樂等方麵了。其實在這之前,朱載垕對於大明朝的定義是全麵發展,並沒有那種發展工業的急迫感。這些人更多的是作為和自己理念相同的大臣在培養,而不是作為科學家去培養。但是今天所經曆的,朱載垕開始覺得,工業的發展應該提速了。無論是對於社會的需求,還是軍事的需要,都應該把工業作為強大國家的手段。

一圈巡視下來,時間已經進入了三月。這個月雖然因為戰爭警備了一下,但是其他工作並沒有受到的影響,該幹嘛的幹嘛。開荒的隊伍在各地都完成了第一階段的任務。預備開發的荒地的主幹渠,分支的水渠都被疏通了,現在應該進入了平整土地的階段。如果順利,在清明節前能完成土地的第一次灌水,然後清明後開始玉米的種植。

今年的五十萬畝雖然說沒有問題,但是能趕上種植的估計隻有二十萬畝,其他的都會錯過農時,隻能種植一些牧草之類的,這還是因為工具比較齊全的緣故。出現這麼大的漏洞,主要是朱載垕製定計劃的時候,對於這個時代想當然了。因為前世的時候,他知道一個幾萬畝的荒地如果開發出來,幾十個人一個月就能做到。但是這個時代沒有機械,牛的速度並不快,並且還需要休息,開荒的速度根本快不起來,能趕上農時,開發二十萬畝已經是很快的速度了。另外就是華北平原土質要比寧夏的土地鬆軟,犁這種硬質地,牛很容易累。耕地雖然沒有達到目的,

農業哪裏就這樣了,朱載垕就開始謀劃建設自己的鋼鐵廠了。寧夏沒有什麼大鐵礦,鐵礦石打算使用鞏昌的鐵礦石的,鞏昌這時候是明朝官營鋼鐵的產地之一。雖然說那裏的鐵礦質量很一般,但是起步發展也講究不了那麼多了。況且自己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冶金人才,這家鋼鐵廠主要的作用是給自己準備成立的工業學校作為實習基地,當然順帶著能解決本地的鋼材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