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出兵西蜀,一戰無果(1 / 2)

趙雲領兵占領了漢中,東川軍民民心所向,都支持趙雲。趙雲令魏延鎮守漢中,並表奏獻帝封魏延為漢中太守。

之後趙雲和諸將回到了許都。出兵漢中時,文鷺還隻是肚子大些,可是回來的時候趙雲已經做了父親,而且還有兩天就滿月了。趙雲回到長安,覲見獻帝後回到丞相府,文鷺抱著一個嬰兒迎接趙雲,趙雲急忙下了馬車,因為他知道,自己現在是父親了。

趙雲走到文鷺身邊“鷺兒快讓我看看我的孩子,是男孩還是女孩。”趙雲看到文鷺懷中孩子嬌小玲瓏,可愛無比,看到自己顯示睜著大眼睛看了看,之後哇的一下子哭了。文鷺抱怨道:“夫君忙於軍事,孩子都沒見過你,你都嚇到孩子了,這孩子是女孩,還沒有起名字呢”之後又哄著懷中孩子:“寶寶不哭,那是父親。都是父親不好,看娘親打他!”說完輕輕錘了趙雲幾下,趙雲無奈道:“有了孩子就和我不好了!哼!”文鷺瞪了趙雲一眼:“想不好就不好!”趙雲急忙搖頭,“開玩笑開玩笑,鷺兒別當真。”“切,就知道,你是孩子父親,給孩子起個名字吧,我的趙大丞相”趙雲想了想,眼下正是冬季,還下著小雪,趙雲心裏想了想,說道“就叫趙宜雪吧,是在冬季出生的,所以能適應雪,正好也適合女孩子的名字。”文鷺想了想:“還不錯”趙雲又問道:“不知道宜雪多大了?”文鷺說道:“還有兩天就滿月了。”趙雲說:“滿月酒我會請皇帝陛下參加的,當初說好的麼,鷺兒快找丫鬟布置下相府吧,我們也是該開開心了。”文鷺這時候說“知道了,我通知伯父來了,但是伯父軍務政務在身,所以會讓馬超和馬岱哥哥來。”趙雲笑著說:“我也甚是想念馬超兄長,來了正好一敘。”“恩,快進屋吧,外麵好冷。”趙雲看著文鷺,文鷺抱著孩子,凍的小手通紅。心想都成婚四年了,但因為軍務什麼的自己和文鷺現在才有孩子。文鷺今年過完年才二十三歲,在現實裏的話應該正是讀大學二三年級的時候,還是戀愛的時節……趙雲捂住文鷺的手,文鷺感覺一陣溫暖從手背直傳心間。趙雲低下頭嗬了口氣,“鷺兒快進屋吧。”“恩!”

兩日後,趙雲為女兒擺滿月酒,丞相府人山人海,獻帝親自到訪,馬超和馬岱從西涼趕來祝賀,孫堅派孫策和周瑜祝賀,張魯派閻圃祝賀。趙雲頓感臉上有光,三國名臣能士現在許多在此,臥龍鳳雛隱居也就會消失在曆史長河,趙雲本來想找諸葛亮和龐統,但是用心一想自己謀士已經太多,就作罷了。獻帝在席上特封趙雲之女趙宜雪為安定郡主,趙雲大喜,看到席間群雄謀士,於是學習曆史周瑜,大書:群英會三字於空白牌匾,立於相府中間,眾人皆飲酒讚歎趙雲書法。任天澈在中國時從小和書法大師學習楷書和行書,所有也是寫的龍飛鳳舞,好生俊俏。宴席直至三更,文鷺帶著孩子去睡了,眾人也都大喜告辭。趙雲再和司馬懿等人送獻帝之時,獻帝對趙雲說道,“趙愛卿忠心愛國,戰功赫赫,朕實屬欣慰,但是朕還有一塊心病,希望丞相能及早為朕去除啊”趙雲拱手問道“陛下說的可是劉璋?”獻帝點點頭“劉璋也是漢室宗親,但是自己自成一派,雖未稱帝,但是也封丞相和將軍等等官職,朕認為也是反叛之人。但朕最近重置天下政務實屬繁忙,又希望丞相能再許都輔佐朕一段時間。不知丞相能推薦何人西征?”趙雲想了想,看了看旁邊的司馬懿,司馬懿看到趙雲眼神點了點頭。於是趙雲說道:“九卿之列廷尉司馬懿可做統帥。”這時候孫策說道“我和公瑾也願助仲達一臂之力,以報曾經愧對陛下,還有丞相的寬容之情。”獻帝讚歎:“孫堅孫文台也算是英雄,我現在封孫策為征北將軍,溫亭侯,周瑜為鎮北將軍,文亭侯,協助司馬懿出征。”這時候馬超也說道“我和弟弟馬岱也願隨軍出征。”趙雲答應了。這時獻帝封司馬懿為大司馬,征北大都督,率軍西征。三日後點兵出將,經漢中集結軍隊出擊西川。眾人領命。之後獻帝回宮了。趙雲對司馬懿和孫策等人說:“西征就交給你們了,陛下一定怕我平定西川後會反叛,但我忠於大漢,會聽陛下命令。”孫策等人皆讚歎趙雲忠誠。

卻說司馬懿三日後,率領張合荀攸等人,引四十萬大兵,前行至漢中安,徑奔劍閣,來取西川。其餘馬超、孫策等,各取路而行。早有人報入成都。此時劉璋的丞相法正為了防禦趙雲,每日操練人馬,習學八陣之法,盡皆精熟,欲死守西川;聽得這個消息,遂喚張嶷、雷銅分付說:“你們二人先引一千兵去守陳倉古道,以當趙軍;吾卻提大兵便來接應。”二人報告說:“人報趙軍四十萬,詐稱八十萬,聲勢甚大,如何隻與一千兵去守隘口?倘趙軍大至,何以拒之?”法正說:“我欲多與,恐士卒辛苦耳。”張嶷和雷銅麵麵相覷,皆不敢去。法正說:“若有疏失,非你們等之罪。不必多言,可疾去。”二人又哀告說:“丞相欲殺我們二人,就此清殺,隻不敢去。”法正笑著說:“何其愚笨也!我令你們去,自有主見:我昨夜仰觀天文,見畢星躔於太陰之分,此月內必有大雨淋漓;趙軍雖有四十萬,安敢深入山險之地?因此不用多軍,決不受害。我將大軍皆在霞萌關安居一月,待趙軍退,那時以大兵掩之:以逸待勞,吾十萬之眾可勝軍兵四十萬也。”二人聽畢,方大喜,拜辭而去。法正隨統大軍出成都,傳令教各處隘口,預備幹柴草料細糧,俱夠一月人馬支用,以防秋雨;將大軍寬限一月,先給衣食,伺候出征。卻說司馬懿同領大軍,徑到陳倉城內,不見一間房屋;尋土人問是怎麼回事,皆言法正回時放火燒毀。荀攸建議便要從陳倉道進發。這時司馬懿說道:“不可輕進。我夜觀天文,見畢星躔於太陰之分,此月內必有大雨;若深入重地,常勝則可。倘有疏虞,人馬受苦,要退則難。且宜在城中搭起窩鋪住紥,以防陰雨。”未及半月,天雨大降,淋漓不止。陳倉城外,平地水深三尺,軍器盡濕,人不得睡,晝夜不安。大雨連降三十日,馬無草料,死者無數,軍士怨聲不絕。傳入許都,獻帝設壇,求晴不得。趙雲奏道此非求神可以組織,於是作罷。黃門侍郎王肅上疏說:“前誌有之;“千裏饋糧,士有饑色;樵蘇後爨,師不宿飽。”此謂平途之行軍者也。又況於深入險阻,鑿路而前,則其為勞,必相百也。今又加之以霖雨,山阪峻滑,眾逼而不展,糧遠而難繼:實行軍之大忌也。聞大司馬發已逾月,而行方半穀,治道功大,戰士悉作:是彼偏得以逸待勞,乃兵家之所憚也。言之前代,則武王伐紂,出關而複還;論之近事,則武、文征權,臨江而不濟:豈非順天知時,通於權變者哉?願陛下念水雨艱劇之故,休息士卒;後日有釁,乘時用之,先回漢中,在做商議。所謂“悅以犯難,民忘其死”者也。”獻帝覽表,正在猶豫,董承、楊彪亦上疏諫。獻帝即下詔,遣使詔司馬懿還朝。趙雲上奏說司馬懿必有良計,不能退卻。獻帝不準。